.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五七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五五问:内地习禅宗者所言,极似支那堪布大乘和尚之见,对宗祖达摩应如何理解?

答:凡属内道,在印度无论大小乘,皆不舍俗谛行品,不与教及理相违(达摩系梵僧亦不出此范畴)。俗谛乃真谛之基,若于俗谛之相,尚无胜解,何能了达其空性。以此遍查印度大小乘中,无有立(如支那堪布之见为宗见者)如是之宗者。达摩系梵僧,不谙华语,假设有玄奘大师、义净法师具相之翻译,为之翻译(内地法相宗所译,及所立宗与印藏无不合,盖由奘师之殊胜因缘也),或不致有从初到底之误解也。恩师对此问题曾开示说:“余不谙汉文,闻内地习禅宗者所言,极似支那堪布大乘和尚之见。达摩乃已证空性者,故说一心专注于空性时,不可于俗谛起任何分别。后人误以其证境为修境,以为初业有情修加行教授,一心专注空境时,于俗谛执实相,皆应遮止,故于一切皆不分别。初机以为加行修法,实为颠倒。”以上恩师所说法语,确实道出千百年来错误根源。经中说:“任何亦不见,即是正见。”不知此就已证空性者,遮止俗谛而言,遂生误解。应知一切种智,即摄真俗二谛,故知三乘及佛皆须俗谛行品,此乃弥勒现观庄严论全论纲领。此论乃了义般若经之锁钥,与此论纲领相违,即与一切佛说了义经相违,并且违理。龙树说:“不达俗谛者,不能了空性。”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如何理解修行法门的大小渐顿?佛乘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

答:大小渐顿,大小是从发心讲的;渐顿是从时间讲的。小乘大乘,渐与顿,都是方便说,佛乘才是圆满说。

佛乘就是悲智圆满,福慧都具足。从唯识法相上讲,已经转识成智,证得三身四智。《法华经》中有首偈子:“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方便说就是大小、秘密、隐显,实际上最终要导入佛乘。《法华经》上用譬喻讲法,讲得很清楚,有七个譬喻:火宅喻、三车喻、穷子得宝喻、化城喻、衣里藏珠喻、凿井喻、药草喻。火宅喻就是马上要离开三界,修小乘就可离开三界;三车喻就是羊车、鹿车、牛车,羊车是声闻,鹿车是独觉,大白牛车就是菩萨,那你坐哪个车啊?不管怎么说,最好最快最稳当是大白牛车,那就是菩萨乘。

(惟贤长老)

 

问:如何消除我执、贪欲和妄想?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我和我所,只是我们附着于客观对象的一种感觉。这些现象本是无我的,只要我们不将自我感觉附于其上,便不会因此产生我执。这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经常如是观修,我执便会逐渐淡化。

认识无常,可以使我们的贪心、妄想逐步减少,所谓“观无常,足以得道”。或许有人会觉得,无常,谁不知道呢?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后没有一点用处呢?这是因为,我们对无常的体验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别。我们仅仅是知道“无常”这两个字,还是在不断观察、思考“无常”的显现?或是已经深刻认识到“无常”的无所不在?倘能透彻“无常”,我们还有必要抓着这些烟花一样短暂的名利不放吗?我们还愿意付出一生去交换吗?

济群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