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六一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五九问:恩师说:“破支那堪布,应知其与教相违、与理相违、自语相违。”当如何知其此等相违?

答:如摄支那堪布所著“睡转法轮”等着中之心要“谓但心不生分别,身语二业,可以随便。但睡亦可成佛。”及其所引之经(如上文),彼亦误解,应知由人法二我执而行施等,如以毒和食,不惟无益而又害之。若总说六度皆魔业,则汝(和尚)称汝所倡者摄于慧度,亦魔业矣,成自语相违。与教理相违者,经中所说“堕所缘”谓耽着于“实有”。此所谓魔业,乃谓对于菩萨成佛为障之魔业,非对一切有情而言,不然,则登地有情,皆未达空,皆有二执,岂其修施等亦成魔业耶?一切行为如修大慈、大悲、菩提心等,皆谓具二执堕于有相之摧毁一切行品,凡夫现行虽有我执,然布施时之舍心,是善行,故非我执。破斥之谓若如所称,则得法无我者,须将舍心、防心等,如嗔慢等而并灭之,即将六度视同烦恼而断之,则无圆满佛陀,佛依无所依矣。热盛则寒微,寒盛则热微(成反比),见行如此,则堕常断,则以见害行,或以行害见,不惟不得成佛,如圣天四百论说:“执有堕畜生,执无堕恶趣。”法身与色身,凡夫之心识与肉体,此二不离互用。须于因位不离互用,须空慧乃得法身之因。然若无方便,法身亦不圆满,故方便亦是得法身之质,如是空慧于色身亦可。基时于二谛抉择,安立胜义,乃因果名言之量,二不相违。如龙树集经论说:意谓离善巧方便之菩萨,专修空性,易堕寂灭,舍弃有情,堕于大乘险处。火以薪炭等缘而燃,心之定分、观分皆须所缘而后生。或以为有“无所缘”之定心,不知彼以“无所缘”之义,为其所缘,或观心之本来面目,则以心为所缘,无所缘则以何为念?所念如何?了知寂灭,实有所缘,以空慧了达无实有自性所缘,于彼等善根所缘,了达无实有自性所缘,而不弃舍。所谓“无缘”者,无实有自性所缘境。若依教理抉择,于清净空性见上,一心专注,于余“实有见”不起分别,则与教理不相违,故非所破;若不依教理抉择,但将心幽囚,成为呆板,不起分别,则与教理相违,故是所破。昔甘丹派大德皆说:“依教依理抉择胜义理见上,其余诸法,不能劫夺。于余诸法不起分别作意,应一心专注一趣(空性所缘),应理解昔日达摩梵师之意,即如是说。后世华徒如支那堪布者,多误解之矣。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佛菩萨普度众生,是否也在这一行为中得到某种满足呢?

答:佛菩萨普度众生,是出于智慧和悲心,这是佛菩萨的两大品质。佛陀之所以能成就无上菩提,正是因为对众生具有无限悲心。这种愿力,促使他在无尽时空中度化众生。佛菩萨度化众生不是有心的,而是自然的感应。正因为是无心的,所以才能“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就像月亮那样,虽然天上只有一轮明月,人间却会显现千万个月亮。哪里有清净的水,哪里就会映照出清凉的月影。佛菩萨和众生的感应也是如此,哪里有清净、虔诚的心,哪里就会感受到佛菩萨的加持。

如果觉得佛菩萨会像凡夫那样,在度化众生的行为中,在大众的感激和赞叹中得到满足,那只是站在我们自身立场所作的揣度。古人云:“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何况是佛菩萨呢?

济群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