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四十七)
问:在部派分裂时期中还有什么其他重大的事件发生吗?

答:佛教史上一件关系极为重大的事发生在这个时期,那便是阿育王大弘佛法。在阿育王之前佛教的传播只局限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由于阿育王的努力,佛教不仅传遍五印度东、西、南、北、中印度,而且传到亚洲、北非、希腊许多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问:阿育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答:阿育王(或译为阿输迦王,或意译为无忧王)是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的国王。他的祖父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罗笈多,有人根据他的名字而考证他是有旃陀罗种姓的血统的,阿育王也曾被称为旃陀罗阿输迦。旃陀罗笈多是公元前四世纪摩揭陀国人,被国王放逐流徙在西北印度。当时亚历山大侵入印度,占领五河一带,威胁恒河平原。旃陀罗笈多举起义旗,聚合西北民众赶走了希腊驻军,然后回到摩揭陀国,推翻了难陀王朝,成为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一代君主。他统一中、西、北印度,使摩揭陀国成为强大的帝国。公元前二六八年,雄才大略的阿育王继承他父亲宾头沙罗登了王位,他发扬光大了先人志业,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他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看到了战争的惨状,大动悔悟之心,从此放弃了由武力征服的办法,而归依了佛教。他一方面实行转轮王理想的政治,兴办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修筑从摩揭陀国到伊朗的国际大道,发展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一方面大力传播佛教。他设置一种司掌宗教工作和慈善事业的官职,名叫“正法大官”,派遣他们和传教师们到各地宣传佛教,他的儿子摩晒陀、女儿僧伽密陀(两人都出了家,为比丘、比丘尼),也先后被派往师子国(斯里兰卡)。当时东至缅甸,南到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都有佛教的传播。

(摘自《佛教常识问答》赵朴初著)

 

 

有人说:“阅经不应深究经义。”
此说有道理吗?

诵经阅经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从经典中获得智慧,受到教益,这也是佛经要起到的作用。因此,诵阅经典时,必须全神贯注,思想集中,字字句句,领略思考,拨亮慧灯,驱散无明。思想集中,全神贯注经义是修定,领略思考经义是修慧,通过阅读经典,获得定慧成就,这才是诵经的真正的利益。佛经中说了解一句经义,胜诵十万经卷,怎能提倡阅经不应深究经义呢?诵佛经,闻佛名众生获益,真实不妄,但闻佛经获益的“益处”,主要是闻声达义,获得正见,绝不是另外的什么加持力。对只会诵读,不懂经义的底层次诵经者来说,除了周围的有形和无形的众生获得教益而外,对诵经者自己,可以获得抑制散乱心,抑制烦恼心的禅定成就,但若不思经义,不解经义,无法得到智慧成就。修定的目的是为了生慧,若不修智慧而单独修不思不想的禅定,与外道邪禅还有什么区别呢?故“阅经不应深究经义”之说是十分错误的。(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二十七问:摄要而言,弟子对师当如何观法?颇公开示修菩提道次第法门中,有二铁门栏,不易越过,此二铁门栏为何者?

答:《灌顶经》说:“当视师为佛世尊。”应知修《菩提道次第》法门中,有二铁门栏,不易越过者:一即依止上师法门,二为菩提心法门。

  二十八问:依不善知识及恶友,令所积福善功德损坏,生种种不愿发生事,应断绝此辈,然而何为恶友?

答:嘉色大师说:“如果与彼为友,令闻思修诸德行退失,而烦恼增长;原有的慈悲心,也化为乌有,这即是恶友。”《涅槃经》中说:“由于恶友能毁诸善功德,及向善的清净心,故当断绝之。”(摘自《灭除心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