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六十一)

   问:佛教最初传入的年代既是传说纷纭,很难考定,为什么一般公认是开始于汉明帝的求法呢

答: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图1)。这个寺据说也是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根据这个传说来看,佛教的传入中国虽不始于汉明帝,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可以说是始于汉明帝年代。公元73年班超使西域,以后三十六国内属,西域道路畅通,当时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张衡78-139写的《西京赋》就提到“桑门”(即沙门),可见那时佛教僧徒的存在已开始成为引起文人学士注意的社会现象了。

   问:佛教入中国的途径除了最初由陆路从西域而到关中之中,有无经由海路到达吴楚的可能?根据汉明帝的弟弟楚王刘英信奉佛教的情况来看,可以证明这一点。

答:我同意这个看法。据史籍的记载看来,当时楚地佛教的传播比起中原,似乎更盛一些。 (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四十三问:暇满人身,如何知其难得? ①

答:颇公传有思维难得教授:一因,二喻,三体(或作数量)。

一、因:如田中禾麦,皆非无因而生,故当观能得暇满人身胜果之因,自己究种与否?应知暇满三因:一、净戒为本,二、六度为助,三、加以净愿,吾人究具与否?若未细观,觉戒已能守,若一细观,则虽一戒,犹未能净,甚至连戒条文,尚记不清,数不出(即以杀、盗、淫及其细节而言)。菩萨戒:一衣一食不知为利他而受用,乃如盗有情物而受用,一日之中,犯此甚易甚多,不易惊觉,一日不忏,其罪倍增。金刚乘戒瑜伽者,对一饮一食,皆须以嗡阿吽加持,不然无义吞下,成为罪性。特别是起凡俗相执,及与空性大乐(空乐)相违之起心动念,一日之中,所犯罪性,更难以数计,能立时起正知正念而作者,恐不甚多。以此说:“此因修者不多故。”实际上吾人于暇满人身之因,恐尚未种,无此因则“得果暇身极稀”了。推之能勤六度与否?自己但返观烦恼炽尽与否,即可得知。乃至清净猛利欲乐,非仅发愿而已。自已发愿时,若不回向现世利乐,即觉失望,如何真能清净!以此知三因皆不易种下。所种下者,多为恶因,当堕恶趣。暇满人身之得,故知极难。

二、喻:经中说:得人身之难,如针上芥、瓶外豆、屋上草、白昼星。

经教所举,他喻尚多,尤以“盲龟颈”一喻,更为逗机。经中说:于大海中,有金色犁木,木有一孔,海底有盲龟,百年始一上浮,昂首水面,旋即下沉,当彼百年一伸其颈,岂能寻得此漂浮犁木之孔。若偶相值须数因缘:(一)、海静无波;(二)、木有定处,然木漂流;(三)、龟常浮水面,周回寻求;(四)、龟常四望,然彼一伸其颈,旋即下沉。故虽不能武断说彼决不能入孔,然难之又难,若偶一入孔,实为希有!大海喻生死海,龟喻自己,盲喻无智慧,海底喻三恶途,犁木喻佛法,不常住于一方,常流转于十方,一伸其颈喻生喜趣,然不定能值佛法,旋即下沉喻人寿有限。依此方知“喻难得者”,如经云“大海浮木一洞隙,盲龟颈入尤难者,为诸恶趣生喜趣”的意义。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