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故道白云(111)

一行禅师 著 何蕙仪 译

苏纳档达微笑着合上双掌。他向佛陀鞠躬顶礼,说道:“大师,请你指点我们。我们虽然知道这些原理,但你才是证了大道真理的人。请你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发挥贤德与智慧到最高的境界吧。”

佛陀对他们宣说解脱之道。他告诉他们开悟的三次第──戒、定、慧。持戒生定,定能生慧,慧能令我们更深入地持戒。持戒越深,定力越长。甚深的禅定,又可启发更高的智慧。佛陀又讲解怎样观想因缘互生法以破除恒常和独立个体的妄见。观想缘起,可以帮助我们断除贪、瞋、痴,因而达至解脱、平和、与喜悦。

苏纳档达听得着迷。佛陀说完后,苏纳档达站起来合上双掌。他说道:“乔答摩大师,请接受我的感谢。你今天使我重见光明,把我从黑暗中带导出来。请你让我皈依佛、法、僧。同时,我也希望请你和比丘明天到我家里,让我给你们供养。”

佛陀与苏纳档达这天的诚切交流,在这一带的各阶层都引起了震撼。一群婆罗门的知识分子,都追随了佛陀为师。其中包括了在离车难伽那村的著名婆罗门阿摩伽和他的老师布伽罗萨帝。当婆罗门投皈佛陀门下的人数日渐增多时,一些婆罗门和其他的宗教领袖便难免嫉恨填胸了。

他们还在庵没芭娜帝伽的时候,缚悉底曾向目犍连尊者请教当时不同的宗教运动。目犍连为他总结了所有的宗别派系。

首先有富楼那迦叶的一宗。他的门徒是不信道德礼教的。他们坚持好与坏只是传统习惯引起的概念。

末迦利瞿舍梨子的信徒,是宿命主义者。他们相信一生中所发生的,都是先天注定而不是个人的能力可能改变的。就是一个人在一千或五百年后得到解脱,这也是一早便注定了的,与他自己的努力与修行无关。

阿耆多枳舍钦婆罗所教的是享乐主义。他相信人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原素所成,一旦死后,便一无所有。他因此认为应该在有生之日,尽量经历世间的享受。

以迦罗拘陀迦旃延为首的一宗,则持相反的见解,属于无因论之感觉论者。他们相信一个人的肉体与灵魂,都是永不幻灭的。他们认为人是由七种原素形成──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生与死只是外表形态因原素的散聚而产生的短暂现象。

舍利弗目犍连两位尊者,都曾属于删阇耶毗罗胝子的宗派。删阇耶教的见解是在某一个情形下的真理,未必在另一个情形下也是真的。一个人对环境事物的审察,才是最佳的度量。

尼乾陀若提子带导的一群,是异行的苦行者。他们不穿衣服,又对所有众生都严持不杀之戒。尼乾陀若提子所教的,是一种双重宿命论。他相信宇宙中有两种基本力量──生命与非生命。这一宗派在当时非常受人尊崇,因此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比丘们与耆那教的苦行者常有接触,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尊重生命。但他们也同时有很多的分歧,因而引致一些比丘与耆那教的一些弟子时有冲突。目犍连尊者对这派的苦行尤为反对,直斥他们过份极端。因此,目犍连便成为这些头陀特别针对的目标。

佛陀回到舍卫城后,住在东园。他在这里的访客川流不息。一天早上,鹿子母夫人前来造访。当佛陀看到她全身衣发湿透,便问她:“鹿子母,你曾到哪里去?为何衣发尽湿?”

鹿子母夫人哭着诉说:“世尊,我的孙儿刚死去。我想前来见你,但却忘了带备雨伞。”

“鹿子母,你的孙儿多大?他因何而死?”

“世尊,他只有三岁,是死于伤寒病的。”

“可怜的小孩。鹿子母,你有多少孩子及孙儿?”

“世尊,我有十六个孩子。九个已结了婚。我有八个孙儿。现在只剩下七个了。”

“鹿子母,你是否很喜欢有这么多的孙儿?”

“当然了,世尊。越多越好。如果他们的人数如舍卫城的人那么多,我便不知会多么快乐了。”

“鹿子母,你知道舍卫城每天里有多少人死去吗?”

“世尊,有时会有九至十个的,但每天最少都会有一个。在舍卫城,没有一天是没人死去的。”

“鹿子母,如果你的孙儿数目如舍卫城的人那么多,你的头发和衣服岂不是天天都湿透?”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