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故道白云(26)

一行禅师 著 何蕙仪 译

悉达多遵照大师的指导去做。虽然不到三天,他己证得此境,但悉达多还未觉得‘空无边处’的境界,能把他从最深的忧虑悲哀中解脱出来。察觉这些的存在,对他的修行构成了障碍,因此他又去请教阿罗罗了。大师对他说:“那你应该再上一个层次了。‘空无边处’与你的自心本体相同。它并非意识上产生的客体,而是意识本体。你现在需要体证‘识无边处’的境界了。”

悉达多回到林中他修行的地点,静修了两天,便已证得‘识无边处’的定境。他体悟到自心实存于宇宙每一法之中。但虽然如此,他仍感到受压于最深的悲忧烦恼。他再一次问教于阿罗罗大师,以释疑难。大师用深感敬佩的眼神望着悉达多说:“你已很接近目标了。回到你的茅舍去静思万法虚妄的性体吧。宇宙万物皆是自心所造。我们的心乃万法之源。色、声、香、味、以及触感的、辨别冷热、软硬等,全都是唯心所造。它们的存在并非如我们一向想像之中。我们的意识就如画师一般,把万事万物描绘创造出来。如你一旦达到‘无所有处’的境界,你便已成功得道了。这就是了悟到自心以外,一无所有的境界。”

这个年轻的僧人合掌表示他对老师的感谢,然后回到森林里。

悉达多跟阿罗罗迦罗摩修学时,同时认识了很多其他同修。他们都被悉达多的慈和亲切态度所吸引。很多时,悉达多未有时间寻食,已发觉茅房外放着食物。当他禅坐起来,通常都会有其他僧人留下了香蕉或饭团在门外给他。很多僧人都亲近悉达多以便向他学习,因为他们曾听大师赞赏他的进展和成就。

阿罗罗大师曾问及悉达多的背景,因而知道他是王子出身。但若被其他人问及此事,他只会笑而不答,或谦逊的说:“这不重要。我们最好只是谈有关修行大道的经验。”

不到一个月,悉达多便证得‘无所有处’的定境。喜获此境,他在跟着的数个星期里潜心用它来摆脱心识深处的障碍。虽然这个禅定层次已非常之高,但他仍觉帮不了他解决问题。最后,他又回去见阿罗罗大师了。

阿罗罗迦罗摩坐着,细听悉达多要说的。他双目发亮,表示着极度恭敬和赞叹地说:“悉达多,你极有天份。你已达到我可以教的最高境界了。我所做到的,你都已经做到了。我们不如一起来教导这群僧人吧。”

悉达多默默地考虑大师的邀请。‘无所有处’的境界的确是宝贵的禅果。但既然它仍未可以解决生死和摆脱苦恼,它便仍不是究竟全面的解脱。悉达多的目标不是在于领导僧众,而是在找到真正解脱之道。

他合掌答道:“我尊敬的老师,‘无所有处’不是我的最终目标。对于你这段日子里给我的关怀和照顾,请你接纳我的衷心感谢。我现在求你允许,让我离开大家到别处继续寻道。这几个月来你对我的悉心教导,我实在万分感谢,并必定铭记于心。”

阿罗罗迦罗摩大师有点失望,但悉达多的去意已决。第二天,他又再次上路了。

14. 渡过恒河

悉达多渡过了有名的恒河,进入摩揭陀王国,来到一个因有多位伟大精神导师而著称的地带。他决意要在此地,找到一位可以教他了生脱死的导师。这些大师大都住在深山峻岭。悉达多不厌其烦的到处访寻这些名师的所在;无论要攀过多少个山岭,跋涉多少个幽谷,他都在所不计。一月复一月,日晒雨淋,他就是这样继续寻访下去。

悉达多遇到一些不愿穿衣的苦行者,又遇到另一些全不接受供食,只靠山果野根活命的。这些苦行者认为将身体曝受大自然的极度折磨,可以令他们死后升天。

一天,悉达多对他们说:“就是你们重生于天界,这个地球上的痛苦依然是没变的。要达到大道,首先是要找到解除人生痛苦的方法,而并不是逃避生命。虽然像那些只顾寻求官感享乐而惜身如宝的人,必定不能有所成就。但枉然把身体虐待,也并不见得会有所帮助啊。”悉达多继续访道,在一些修道中心留上三个月,另一些又留上半年。他禅定的功夫日益加深,但他却依然未能找到解脱生死之道。时光流逝,悉达多转眼已离家三年了。有时,他在树林中禅坐,脑海中会浮现出他父亲、耶输陀罗、罗睺罗以及他童年的影像。虽然这不免令他有点儿烦燥和气馁,但他要找寻大道的强烈信念,使他继续寻访下去。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