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关于这颗心(111)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修心的困难在于没有衡量的标准

谈到心的训练,若你心中没有亲自见证,要找到一个好的标准并不容易。对于许多外在的事情,我们可以依赖别人的回馈。但谈到法的标准,它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吗?我们已有法了吗?我们的想法正确吗?若它正确,我们能放下正确吗?或仍执著于它?

这很重要,你们应持续思惟,直到能放下,不执著好与坏为止,然后将这个也抛开。换句话说,你们应抛开一切,若一切皆空,那就无有剩余了。

因此,关于修心,我们有时可能会说它很简单,但说是容易,去做却很难,非常困难,难在它违背我们的欲望。有时事情有如神助,每件事都很好;无论想或说什么,似乎都无往不利。然后,我们便执著那个好;不久后开始做错,一切便都转坏了。它就是难在这里,没有可供衡量的标准。

有人充满信心,他们只有信而无慧,可能专精于定,但缺乏洞见。他们只看到事情的一面,且完全照着走,不知省察。这是盲目的信仰!在佛教中,这称为“信胜解”,有信心固然很好,但那产生不出智慧。他们还不了解这点,而相信自己有智慧,因此看不到自己错在哪里。

以五力作为衡量修行状态的标准

因此,经中教导五力:信、精进、念、定、慧。信是深信;精进是勤勉的努力;念是忆持;定是心的专注;慧是遍知的智慧。别以为慧只是智慧,它是包含一切的圆满智慧。智者给了我们这五个向度,好让我们可以检视它们。首先,是作为学习的对象;其次,是作为衡量自己修行状态的比较标准。

例如信:我们是否确信,我们已发展出它了吗?精进:我们够精进吗?精进的方法正确吗?每个人都在精进,不过那是明智的吗?念的情况也是如此,即使猫也有正念。当它看见老鼠时,就会有正念,眼睛会一直注视着老鼠。众生,包括动物、罪犯与圣者在内,都有正念。定或心的专注,众生也都有,在猫的正念中也有定。至于慧,猫也有,不过那不是像人一样的宽广智慧,那只是动物的觉知,它有足够的慧能捕食老鼠。

这五项都被称为“力”。这五力从正见中生起了吗?我们衡量正见的标准为何?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这点。

以正见作为检验修行的标准

正见是对一切事物都是不确定的了解,因此佛陀和一切圣者们不会执著它们。他们是执而不著,不会将执取变成固着。一个不会演变成有的执,是不被贪欲污染的执,不会寻求变成这个或那个,单纯只是修行本身而已。

当你执著某件事时,是快乐或痛苦?若是快乐,你执著那快乐吗?若是痛苦,你执著那痛苦吗?

有些见解可以拿来作为衡量修行更准确的原则。例如,相信自己比别人好,或和别人相同,或比别人笨,这些都是邪见。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样,但也会以智慧加以觉知,觉知它们就只是生灭法。认为我们比别人好是不正确的;认为和别人一样,也不正确;认为比别人差,也是不正确的。

正见能斩断这一切。若自认为比别人好,骄傲就会生起,它就在那里,但我们却没看见。若自认为和别人一样,就不会在适当的时机表示尊敬与谦虚。若自认为比别人差,就会意气消沉,相信自己不如人,或是命不好等。我们仍执著于五蕴,一切都只是有与生。

这是可用来衡量自己的标准。另外一种是:若遇到愉悦的经验,我们便感到快乐;若遇到一个不好的经验,便感到痛苦。我们能将喜欢与讨厌的事,都看成具有相同的价值吗?以此标准检验自己。在日常经验中,当我们听到某件喜欢或讨厌的事情时,心情会跟着改变吗?或心根本不为所动呢?由此便可做个检验。只要觉知你自己,这就是你的见证者,别在贪欲强烈时做下任何决定。贪欲会让我们自我膨胀而想入非非,我们一定要很谨慎。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