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38)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四章 心的训练

邪见使心混乱,正见使心平静

若我们有邪见,那么即使住在深邃的洞穴里,或在高耸的山顶上,心还是在混乱中。当拥有正见时,心才会平静,然后没有任何疑惑需要解决,也不会有问题产生。

心就是如此,舍弃贪染之后便能放下。只要有任何贪爱的感觉,我们都会远离它,因为我们知道那感觉的实相。它并非特地出现来惹恼我们,我们可能会作如是想,但其实它本来如是;若进一步深入探究也一样,它就是如此。

若我们放下,那么色就只是色,声就只是声,香就只是香,触就只是触,心就只是心。犹如油和水,若将两者一起放在瓶子里,因为本质的差异,它们不会混合。

油与水的不同,就和智者与愚人的不同一样。佛陀和色、声、香、味、触、法一起生活,他是个阿罗汉、觉者,他出离这些事物,而非染著它们。他一点一点地出离与断执,因为他了解心是心,想是想,不会将这两者混在一起。

心是心,想与受是想与受,让事物就只是它们自己吧!让色只是色,声只是声,法只是法。我们为何要多此一举去贪著它们呢?

若能如此思考与感觉,我们就能出离。想法与感觉是一回事,而心则是另外一回事,就如油与水虽同在一个瓶子里,但两者却是分开的。

佛陀、圣弟子们和世俗凡夫生活在一起,他们不仅和这些人住在一起,还教导愚钝的世俗凡夫如何成为觉悟的圣者与智者。他们能如此做,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修行,知道心是怎么一回事,就如我所解释的一样。

当你禅修时,不要边修边怀疑

因此,当你在禅修时,不要边修边怀疑。我们剃度出家,并非为了逃离而迷失在愚痴中,也不是由于怯懦或恐惧,而是为了训练自己,为了做自己的主人。

若了解这点,就能依法而行,法将变得愈来愈清楚。那些了解法的人便能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人也能了解法。

现今,只剩下暮气沉沉的法的遗物,被公认是佛陀的教诫,事实上,真实的法无所不在,无须逃到其他的地方去寻找。你必须通过智慧、才智、善巧方便来代替逃避,但不要通过无明来逃避。若你希求平静,那么让它成为智慧的平静,那就够了。

无论何时,我们只要见到法,就有了正确的方法和道路。烦恼只是烦恼,心只是心,无论何时我们出离,都是根基于事物的实相之上,它们只是我们的所缘。当在正道上时,我们就是圆满的;当圆满时,随时都有开放与自在。

佛陀说:“听我说,比丘们!你们不可执著任何法。”这些法是什么?它们是一切事物,无一事物不是法,爱与恨、乐与苦、善与恶都是法。无论多么微不足道,一切事物都是法。当修行并了解法时,我们就能放下,便能遵守佛陀不执著任何法的教导。

我们心里生起的一切因缘,所有内心的因缘,以及身体的一切因缘,都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佛陀教导我们不要执著任何因缘,他教导弟子们,修行是为了出离一切因缘,并非为了获得更多。

解脱道──单纯放下每一法

若我们遵从佛陀的教导,那就对了。虽然是对的,但仍有麻烦;麻烦不是指那些教导,而是烦恼。烦恼带来的误解障蔽了我们而造成麻烦,遵循佛陀的教导并不真的有任何麻烦。事实上,执著佛陀的解脱道并不会带来痛苦,因为解脱道就是单纯地放下每一法。

究竟的佛教禅修,就是佛陀教导的放下。别背负任何东西到处走,要出离!若看到善的,放下;若看到正确的,放下!放下的意思不是无须修行,而是必须遵循放下的方法修行。

佛陀教导我们要思维一切法,透过思维自己的身与心来修道。法不在其他任何地方,它就在这里;不在遥远的地方,它就在我们这个身心里。

因此,禅修者必须精进修行,让心更宽广、光明,让它自在与独立。做了一件善行,别一直记挂在心,要放下!戒绝了一个恶行,也要放下!佛陀教导我们要活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地,不要让自己迷失在过去或未来中。

译注:

① 邪见(miccha ditthi):即错误的见解。其特相是错误地分析事物,如将无常、苦、无我、不净的身心五蕴,误以为是常、乐、我、净的。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