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56-4) (总第361)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7月26日

世俗中培养的个性,
如果在修行中不改变,不可能成就

本次提要:

  ■ 执著于自己的个性来修行,这是一个大漏洞、大毛病
  ■ 世俗中培养的个性,如果在修行中不改变,不可能成就
  ■ 不考虑众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仅仅是讲一些从前的公案,能顶事吗
  ■ 修行要真正的修全过程,就得把佛法学圆满,要自己在修行道路上去认识、
   去转变


执著于自己的个性来修行,
这是一个大漏洞、大毛病

你们虽然听了我的讲法有了些感受,可是不能停留在感受上,要觉悟,要找出原因,更要针对原因去消除矛盾。要深入到实际情况中去研究,众生为什么修不好,为什么障碍这么多?

这个原因,从我们这几年的共同生活、同学跟同学之间的磨擦中,已经能够感受到了。不修行的人咱们不谈了,这些还是真正想修行断烦恼成就的修行人,也都是带着自己的个性在修行,这是一个大毛病、大漏洞。你的个性是谁培养的?是清净的僧团,还是释迦佛?是你出生以后,在家受父母家庭的影响,进入学校受老师同学的影响,迈进社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样培养起来的。

世俗中培养的个性,
如果在修行中不改变,不可能成就

你的个性完全是在世俗里培养起来的,所以你执著自己的个性来修行,你永远不可能成就。你的个性中充满着许多不好的东西,包括世俗知见、世俗感情、世俗情绪。且不说你的个性比较难转变,当然难不等于不可能,至少你在家庭、社会上形成的这种个性,如果你在修行中不改变,你的情绪始终不会稳定,那你怎么得到心安呢?心都安不下去,你会有成就的希望吗?

不考虑众生的个性各不相同,
仅仅是讲一些从前的公案,能顶事吗

举例来说,进入佛门以后,如果善知识没有想到众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仅仅是告诉你一些从前的公案,能顶事吗?现时代不是过去的时代了,众生不一样了,至少众生的个性、情绪不一样了,众生的根机、前世的因缘、今世等流的果也不一样了。你即使描绘得非常好,也不过好比是看电视里全国最著名的厨师在表演炒菜,你看到一只只菜炒出来,高兴是高兴,你能吃得到吗?也可能不合你的口味吧?比如我是宁波人,看宁波厨师在教怎么样煮臭豆腐、臭冬瓜,我看得很有劲,你就看着讨厌,因为对你不合适啊。

过去的高僧大德是生活在过去的生活里,他有他本人的个性,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乃至一千多年了。有些人听高僧大德的故事,乃至高僧大德说的一两句话,真有味啊,可是起什么作用呢?因为他还是保持他本人现在的个性脾气。

修行要真正的修全过程,就得把佛法学圆满,
要自己在修行道路上去认识、去转变

拿当时当境来说,这些高僧大德凭一两句话醒悟过来了,悟了以后怎么样呢?是不是完全大悟了呢?还是醒了以后,后面的日子中又有波动反复呢?比如说当年解放全中国的时候,是不是这个城市一解放就太平无事了,还是还有些土匪恶霸、隐藏的反革命在捣乱呢?这些问题谁也不想,就把这一两句话拿来作为欣赏,结果你什么也没有拿到。

比如说禅宗二祖问初祖,“弟子心不安,请师给我安心。”初祖说:“你把心找出来。”结果二祖找心找不到,初祖说,“我已经给你安心了。”听听真有味道,可是你听了一百遍,你的心还是没有安。

由此可见,中国佛门里所流传的种种都是着重于片面,这样就把修行架空了。修行要真正的修全过程,就得把佛法学圆满,要自己在走的道路上去认识、去转变。从前有句话:“如果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得亲自尝一口。”光是听别人介绍这个梨子很甜,你听得再多,也没有尝到啊。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