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下一页 
【介绍佛教】(1)           

世界名人谈佛教 (1)

佛的基本教理

  持戒、禅定、悲愍,以及从私欲中彻底解脱出来,这就是伟大的东方宗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 伯特《慈悲的佛陀》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Gentleness, serenity, compassion, through liberation from
selfish—craving—these are the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the great Oriental religion of Buddhism.

              ~ E.A.Burtt,“The Compassionate Buddha”

安稳之桥

  佛法犹如一座以韧钢牢筑的桥。它能随风浪起伏而微颤,也能与多变的环境气候相适应。但与此同时,它又牢牢地捍卫着它的基础,并提供了一条通向永恒、涅槃之路。
                        —— 普拉·康提帕罗《宽容》

Well Built Bridge

  Buddha Dharma is like a bridge well built of flexible steel, it gives a little to wind and water, it adapts itself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secured foundations and offers a safe way to the Deathless, to Nirvana.

                    ~ Phra Khantipalo,“Tolerance”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佛教道德观 (1)
◎ 释隆莲

  佛教释“道”有多义:

  1.“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

  2. 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3.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至无上佛果,为无上菩提道。

  “德”亦有多义:依道而行,所获胜利,名为德,如涅槃四德、法身三德等;某种人必具的条件,亦称为德。如善知识十德,知事五德。

  佛教所学谓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但常称戒德,罕闻于定慧称德,是佛教于道德,一般亦从行为的价值而衡量。佛教的道德观,最具体的是戒学。

(一)世间道的道德观

  要了解佛教的道德观,必须了解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观点,这是大部分不信佛教的人难于接受的,只是作为宗教信仰内容的一部分而保留下来。

  佛教所列六道,天、阿修罗、饿鬼、地狱皆是化生,人和畜生亦有化生,乃至西方极乐世界有情亦是化生。化生如梦,各不相知。随各人行为的影响(业感)而各受其报。业同者生于同一环境。地球上数十亿人,地球乃数十亿人共业所感,亦无数动物共业所感。虽同在地球之上,人与畜生又各有不同享受。同在人中,亦苦乐不均。是为共业中之别业。如谓善必受乐,恶必受苦,现见有人终身行善而终身坎坷,善恶有报,如何解释呢?佛教说业果通于三世:今生作业今生受报者,谓之为“顺现受”;今生作业来生受报者,为“顺生受”;今生作业来生不受,多生以后方受报者为“顺后受”。人疑前生作业后生受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其谁见之?佛教的答复是:“修禅定成就者能见之。”得定则能得通。得宿命通能知过去;得天眼通能见未来。佛及诸大弟子和并世诸外道得禅定者皆能见。本生本事诸经大谈宿命,授记诸经大谈未来,不但在会诸菩萨声闻弟子忍许,外道仙人亦忍许,以外道亦有甚深世间禅定神通力故。故佛教三学次第,再三说要由定生慧。若无定力,必无通慧。三世因果,尚难现见,何能彻法源底,亲证真如。如未能亲见三世因果,必须深信如来及其诸大弟子所说不虚。不如此者,在佛教中,名为邪见,不能列于佛教徒之列。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欲挽救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能著手学习。

一 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二 佛法非宗教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 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平生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

四 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五 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