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8)           


世界名人谈佛教
 (8)

佛教不讲“假设”

将心智的开发和证悟作为解脱的必要条件是佛教的伟大所在。佛教主张道德与证悟互为依存,不可分离。道德构筑了人生最高境界的基础,而知识与智慧则完善了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构筑。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洞察力和知识,不真正明了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他就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了真正德行的人。在这一点上,佛教有别于所有其他宗教。所有一种神教均基于某种假设概念之上。当这些假设被日益发展的知识而驳斥时,则越来越沮丧。然而,佛教与假设无缘,它是建立在坚实稳固的现实基石之上的。因此,佛教从来就不曾逃避知识的公平无私。

——罗克希米·那兰苏《佛法精要》

No assumption in Buddhism

It is a glory of Buddhism that it makes 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 an essential condition of salvation. In Buddhism morality and 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 are inseparable from one another. While morality forms the bassis of the higher life, knowledge and wisdom complete it. Without a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causality and transformation (Pratityasamutpada), no one can even be said to be truly moral if he does not possess the necessary insight and knowledge. In this respect Buddhism differs from all other religions. All monotheistic religions start with certain assumptions, and when these assumptions are contradicted by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it increase sorrow. But Buddhism starts with no assumptions. It stands on the firm rock of facts, and can therefore never shun the dry light of knowledge.

          Prof.Lakhsmi Narasu,“The Essence of Buddhism”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弘一法师演讲录

四、 三论宗

又名性宗 又名空宗

  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土弘传。
  唐初犹盛,以后衰。     
     

正确的理解

辩证地说,佛教徒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世俗的生活方式来看,佛教徒是消极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则是积极的。

一、佛教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每位佛菩萨的成就都来自于他们的发心和愿力:“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的核心就是要学佛行,佛菩萨的四宏誓愿也正是所有学佛者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常人的目标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仅局限于个人、家庭,非常的狭隘;而佛教徒的人生理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学佛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而且要帮助更多的人寻求解脱。

历史上多少高僧大德为了弘扬佛法不辞劳苦、舍生忘死!正是他们不屈的努力,使佛法得以从印度传到中国乃至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使更多的人因为听闻佛法而获得解脱。

我们所熟悉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为将佛法传播到日本,在交通条件极其艰苦的时代,六次东渡,其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随行的许多弟子相继被风浪和疾病夺去了生命,他本人也因长途跋涉的艰辛而导致双目失明,但依旧锲而不舍,终于在六十六岁的高龄踏上了遥远的异邦,成为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传法事大,浩淼大海何足为惧?”在他决定东渡时起,便将一己之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百折不挠,他所凭借的,正是一颗为法忘躯的的赤诚之心,正是普度众生的积极不懈的人生追求。

(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如何修习不执著?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使我们锻炼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