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62)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什么是佛教 ②

“诸比丘,无论佛陀应世与否,既立之法,自然之道——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是苦,诸法无我。此乃事实。佛陀认识,觉悟此事实。既知且悟此法,如来即宣扬、传授、示现、建立、弘化、讲解,使人明白之:一切有为法皆无常,苦,诸法无我。”

在《中部》中,佛陀说:“佛陀只教一法,即苦和苦灭。”

这就是真实之说。

《优陀那》云:“诸比丘,如大海一味,即咸昧,此法亦一味,即解脱之味。”

这就是解脱方法。

此高尚之法不与人相隔离,而是完全以人而立,由人而觉悟。为此,佛陀说:

“自为自岛屿,自为自皈依。 以法为岛屿,以法为皈依,不外求依止。”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

三藏结集

为了想要让佛法长久留在人间,摩诃迦叶长老等诸大阿罗汉拜访阿难说:“佛最先在哪儿说法呢?怎样说法呢?”

阿难答说:

“如是我闻,有一次,佛在波罗柰国仙人居住的鹿野苑。当时,佛为五位比丘说苦圣谛(即四圣谛),以前,我不曾从别人口里听到这些。从佛说的法里,我心里认真思考,才得知要怎样睁开眼睛,获得智慧,与明确的觉悟。”
          (摘自《大智度论的故事》龙树菩萨原著 鸠摩罗什 刘欣如译

◇◇◇◇◇◇◇◇◇◇◇◇◇◇◇◇◇◇◇◇◇◇◇◇◇◇◇◇◇◇◇◇◇◇◇◇◇◇◇◇◇◇
佛教的四大魅力

我想,就从这么几句刚刚随手写出的粗疏介绍,人们已经可以领略一种鞭辟入里的清爽。而且,这种清爽可以开启每个人的体验和悟性,让他们如灵感乍临,如醍醐灌顶,而不是在思维的迷魂阵里左支右绌。

这种痛快感所散发出来的吸引力当然是巨大的。恰似在嗡嗡喤喤的高谈阔论中,突然出现一个圣洁的智者三言两语了断一切,又仁慈宽厚地一笑,太迷人了。

其实当初释迦牟尼在世时一路启示弟子的时候,也是这么简洁、浅显、直击众生体验的,否则不可能到处涌现那么多信徒,倒是后来的佛教学者们出于崇敬和钻研,一步步越弄越深奥。佛教到了中国,虽然也曾和魏晋玄学相伴一阵,但很快发现中国民众的大多数是不习惯抽象思维而更信赖直觉的,这正好契合原始佛教的精神,因此有一大批杰出的佛教思想家开始恢复以往的简明和透彻,甚至还有新的发展。例如,禅宗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一悟即至佛地;净土宗认为人们通过念佛就能够达到极乐世界;天台宗认为人们通过观想就能够“一念三千”,认识空、假、中三谛;华严宗认为世上无尽事物都圆通无碍……这些主张,都用清晰的思路勘破人世万象,一听之下如神泉涤尘、天风驱雾。即使是不赞成这些结论的人,也不能不叫一声:不亦快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往往过多地追求堂皇典雅,缺少一种精神快感。偶有一些快人快语,大多也是针对社会的体制和风气,却失焦于人生课题。(余秋雨)

◎◎◎◎◎◎◎◎◎◎◎◎◎◎◎◎◎◎◎◎◎◎◎◎◎◎◎◎◎◎◎◎◎◎◎◎◎◎◎◎◎◎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下 

8 宣武帝朝之佛教

宣武帝又深达教流,尝于式乾殿讲维摩经,且极力兴隆佛教,时西域沙门至者三千余人。北朝之佛教,至此而隆盛达其极致。

9 昙鸾与净土之开宗

鸾,雁门人。十五岁,于五台山出家,广研钻内外典籍,而于四论(三论加智度论)之佛性义弥所穷研。尝读大会集经,欲造注解,过半、罹疾,感人命危脆,欲先学长生,往江南访陶弘景,求仙术;弘景授以仙经十卷;归途、于洛阳,遇菩提流支,问:佛法中有胜此土仙经之长生不死否?流支以观无量寿经授之;遂焚仙经,专修净土,自行化他。因以开净土宗。孝静帝重之,号为神鸾,敕住并州之大岩寺。晚复移住汾州之玄中寺,续高僧传称:鸾以东魏兴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年)寂于汾州之平遥山寺,年六十七。然依道绰传等,鸾之示寂,当在北齐天保五年(西元五五四年)以后。所著有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等。(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