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65)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的主要特色 ③

快乐

佛陀不期望他的信徒老是思虑生活中的病苦,从而使生活忧郁寡欢。

作为觉悟的根本要素和先决条件之一,每一位佛教徒都要修习乐法。在许多没有偏见的作家看来,佛教徒是世界上最为快乐的人。他们没有自卑心结,从而不认为自己是应该受到诅咒的罪人。

圣洁僧伽的僧人们圆满周至地以梵行为生,他们也许是最为快乐的人了。“善哉,真乐,善哉,真乐”“我们以喜乐为住”,这些都是佛弟子常常喜好重复的话语。

有一天,一位天人来到佛前,问道:

“梵行圣者,树林为住,日中一食,何故斯乐?”

佛陀答道:

“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比丘们恒常快乐地以现前当下为住,无忧虑过去和未来。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

世尊怎样看待“文娱” ②

“团主啊,这就像一个人双手被麻绳反绑在背后,又有人存心要为难他,让他更加痛苦,还不停的在麻绳上浇水,麻绳一吸水就膨胀,绳结就更紧。这么一来,岂不是让那人被绑的更紧、更痛苦吗?”

“是啊!”歌舞团团主回答道。

释迦牟尼佛又说:“团主啊,所以还不能离贪、嗔、痴束缚的众生,再经歌舞戏曲的刺激,岂不是更增加他的贪、嗔、痴束缚吗?”

歌舞团团主听后,也不得不承认释迦牟尼佛说的有理:艺人们的歌舞戏剧表演,让大众开怀欢笑的同时,也刺激了众生贪、嗔、痴的增长,更强化贪、嗔、痴对众生的束缚力量。

释迦牟尼佛接着再次讲道:“所以,团主啊!你们历代演艺界的前辈耆老们说,艺人作歌舞戏剧表演,娱乐大众,让大众开怀欢笑,以这样的因缘,死后可以生在欢喜天,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邪见!老实说,持邪见的人,死后只有堕入地狱或畜生两种恶道的份,哪里还能升天呢!”

歌舞团团主听完释迦牟尼佛的讲法后,当即就皈依了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据经典记载,这位歌舞团团主后来修成了阿罗汉的果位。(完)(摘自《地藏缘论坛》)

◇◇◇◇◇◇◇◇◇◇◇◇◇◇◇◇◇◇◇◇◇◇◇◇◇◇◇◇◇◇◇◇◇◇◇◇◇◇◇◇◇◇
佛教的四大魅力

佛教的戒律步步艰难却步步明确,初一看与佛学的最高境界未必对应,但只要行动在前,也就可以让修习者慢慢收拾心情,由受戒而入定,再由入定而一空心头污浊,逐渐萌发智慧。到这时,最高境界的纯净彼岸就有可能在眼前隐约了。佛教所说的“戒、定、慧”,就表述了这个程序。如果说多数受戒的信众未必能够抵达最高境界,那么,他们也已经行进在这个修炼的程序中了,前后左右都有同门师友的身影,自然会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

与道教的修炼目标不同,佛教不追求“肉身成仙”、“长生久视”的神奇效果,因此即便实行戒律也不必承担灵验证明。这本是它的优越之处,但到了中国化时期,有的宗派过于依凭悟性不尚苦修,轻视戒律教规,固然也帮助不少高人完成了精神腾跃,却也为更多未必能真正开悟的信众打开了过度的方便之门。 (余秋雨)                                 

◎◎◎◎◎◎◎◎◎◎◎◎◎◎◎◎◎◎◎◎◎◎◎◎◎◎◎◎◎◎◎◎◎◎◎◎◎◎◎◎◎◎

南隋代之佛教  ①

1 中国佛教之全盛时期

隋唐时代,为中国佛教全盛时期。智觊、吉藏、法顺、智俨、法藏、道绰、善导、玄奘、窥基、道宣、义净、慧能、神秀、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名德辈出,教下四家──华严、天台、三论、法相,及禅宗、律宗、净土宗、乃至密宗聿兴。

2 文帝之再兴佛教

隋文帝奉佛教极厚,甫开国,即应昙延之请,下诏兴复佛法。佛祖历代通载称:帝在位间,大度僧尼,将三十万;崇缉寺宇,向有五千;翻译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经论,垂五百卷。(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