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譬喻的启示】(11)
《百喻经》     山羌偷官库喻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著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应在手者,著于脚上,应在腰者,返著头上。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著。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听佛法,著已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颠倒而著,亦复如是。

注释:

①山羌:居住在山林之中,以猎、牧为生的人。

②推寻捕得:推寻,打探寻找;捕得,追捕到。

③法:佛教的重要理论范畴。原始佛教认为:法是贯穿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规律,一切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精神、意识都是法的表现。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既是瞬息万变的,又是统一的、互相联系的。人的认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自己精神的“反观内照”来认识法,从而得到真正的精神解脱。传说中佛陀在菩提树下的成正觉,即大彻大悟的智慧,就是认识了法,从而获得了彻底解脱的认识。但“法”这一理论范畴并非创自佛教,佛教借用了“法”这个范畴,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使之成为支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精神活动的普遍规律。佛典中所谓“法建世间”的含义充分表现了“法”的重要意义。

④法相:主要有六种含义,分别是指:各种法的特质;对事物的观念;诸法的差别与形态;现象存在的形态;事物存在的形态;现象界的事物。本文指一切事物的真实形态,诸法的本性,即真理的特质。参见《维摩经》、《法华玄义》,罗什译《小品般若》等。

⑤次第:等次、位次,本文指使用的方法。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居住在山林的人,偷了国王仓库的东西后逃到了远方。国王知道后,立即派人四处打探寻找,捕获了山民,把他带到国王面前。国王马上追问山民衣物的来源。山民回答:“这衣服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国王让他把衣服穿好。由于衣服确实不是他的,所以不知道怎样穿。应该穿戴在手上的,却套在了脚上,应当扎在腰上的,却围在了头上。国王见了,确定是贼无疑,召集大臣讨论这件事,并说:“如果是你祖父留给你的衣物,你应熟悉这些衣物的穿法,为什么上下颠倒,戴在手上的却穿在脚下?所以不会穿,在于你的衣服肯定是偷来的,而不是你原有的衣物。”

借这个故事作比喻:国王好比佛陀,国库的财产好比自然与认识的规律。愚蠢无知的山民,像其他各种思想派别,听到一些佛教的教义,就认为已经掌握了认识自然与现象的规律,自以为是,但并不能理解它的实质,就妄加断言,思维逻辑颠倒,不认识一切事物的真实形态、本性,以及真理的本质意义。这好像山民,得到国王的衣物,不懂怎么使用,上下颠倒地穿戴的道理一样。

辨析:

这是一个聪明理智的国王和狡黠山民之间答对的传说故事。山羌(羌,我国南北朝时少数民族的族名,早在殷周时就杂居中原,原译文用此译法,我们理解为山民更加妥当。)他取国库之物,远逃而去,终被缉拿归案。国王逮住山民并未严加拷打,而是以智取人;山民并未绝望,而是极力狡辩。但是,假的就是假的,是非黑白不容混淆。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个故事本身是有认识意义的。至于比喻部分,颇有玄机,其“法”的佛家内涵中,具有辩证思维的特质,学者应认真探究,不应一概而论,妄自菲薄。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你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经故事广释》里称谓“偷来的享受”,他说:“佛陀说法有他的特殊思想和教法。各教有各教的宗旨和教法。佛法用在其他宗教即格格不入,何况邪教,最大不同点就是,佛法说:‘万有因缘生’。一切众生的生死苦乐,乃至祸福善恶,都是自作自受。其他教门即一切皆神的操纵和支配。这样不同的说法能合在一处吗?”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连载专栏》之
  【譬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