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文 学
动态报道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海内外佛教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一、淫戒摄修(4-2)(总第21)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11.4

原谅别人是慈悲心,更大的慈悲心是
要找出罪恶的根源,所以教育比原谅更重要

提要:
 ·原谅别人虽是美德,如果被原谅的人得寸进尺,向烦恼发展,就起了
  反作用
 ·原谅别人是慈悲心,更大的慈悲心是要找出罪恶的根源,所以教育比
  原谅更重要
 ·第一次原谅,第二次原谅,第三次就挨了打
 ·佛陀以正法教育众生,为了使众生由愚痴转为理智
 ·原谅不能宽大无边,使众生变好,才是度众生的目的

原谅别人虽是美德,如果被原谅的人
得寸进尺,向烦恼发展,就起了反作用

人世间提倡“原谅别人就是美德”,这句话没错。我年轻时,有一次黄石的学生叫我到他家里做客,我就去住了几天。有一天他的好朋友来看他,有一句话我还没有忘记。朋友跟他讲起,他与人相处时发生的这件事情那件事情,总是说:“我还不是算了。”(众笑)意思就是原谅别人,算了。

原谅别人就能避免很多矛盾,人要善于让步,且不说你现在吃小亏,将来会占大便宜,至少你现在可以避免矛盾。可是按照佛陀的教导,原谅别人可以解决当时的矛盾,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他朝烦恼方面去发展,往往还起反作用。你原谅他,他会得寸进尺,利用你的原谅发挥他的烦恼习气。小孩子为什么脾气这么坏?难到他一生下来脾气就这么坏吗?因为妈妈原谅他、宠爱他。凡事要两面看问题,这就叫辩证。

原谅别人是慈悲心,更大的慈悲心是要
找出罪恶的根源,所以教育比原谅更重要

佛陀当然也主张要原谅别人,这是一颗慈悲心,可是佛还有更大的慈悲心,不光是原谅别人,还要找出他干坏事的根源,要把他根都拔掉,那不是更好吗?根源就在众生有烦恼。所以说,众生不断烦恼,靠原谅来维持平衡,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就算当时平静下去了,可是被你原谅的人并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将来会更苦,所以原谅别人还不如教育众生。

第一次原谅,第二次原谅,第三次就挨了打

佛陀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对众生进行教育。讲个故事作个启发,有个调皮的小孩,爬到树上,树下走过一个人,他就朝他小便。这个人跟小孩不计较,原谅他,一声不吭走了。小孩想:我朝人小便没事嘛。第二个人走过去,他又小便。这个人也有修养,不计较,走了。第三个人走过去,他又小便了,这个人把小孩拉下来打了一顿。这就是不教育,光靠原谅引起的后果。如果第一个人教育教育他,那么第二个第三个人走过去,小孩不至因小便而挨打。

佛陀以正法教育众生,
为了使众生由愚痴变为理智

教育众生是以正法教育,以佛陀极其圆满的智慧教育。凡是佛陀的教育都是正法,都是为了我们生活安定、身心健康、从愚痴颠倒变为理智,只会促进人类的幸福和快乐,绝不会加深人类的痛苦。

原谅不能宽大无边,
使众生变好,才是度众生的目的

有些人说话总是带点让人不舒服的味道。比如表示对别人的谅解,一般都是说,“没事没事,别放在心上,我不会计较的。”或者谦虚一点:“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你。”或者再客气客气,“我有的地方做得也不好。”人们对他的看法就很好,说他风格高,修养好。有些人呢,后面再添一句,“这一次算了,下一次不可以这样了。”还有的人说得更不客气:“下一次再这样,我就对你不原谅了。”从人间的风俗习惯来看,后面几句一说人家就不高兴。

我的看法,不高兴是他的事情,后面这几句说了也有必要。为什么有人尽干坏事尽犯错误?就因为对他宽大无边。当然喽,你想善巧方便一点,免得人家听了不高兴,那么后面两句就别说了。可是你心里要明白,光是原谅不顶事,还要想办法让他下一次不再犯错误,要教育他、培养他、帮助他,事情要做得彻底,度众生要使众生变好,才是你度众生的目的。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