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修行人之路

修行人之路 (157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参学琐谈(157)

三、“慈悲喜舍”。

道安法师又说:“慈师福报甚厚,须做事,弟子无不竭力供养者,故其财物供之不虞匮乏。然亦有弟子知其喜舍心重而勤加供养之者,亦有因之贪其财者,慈师皆不计,左手入,右手立即流出,家无隔宿之钱;入一元,出一元;入一万元,出一万元。常保其‘空手而来,空手而去’之态度。有知其于金钱之态度如此,贪者愈贪,拆其信,预知某日有某弟子供养其钱者,预时必等候之,送钱者至,则曰:‘师父!我缺钱用,请借之!’慈师决无吝色,左手接之,右手施之,晏如也。慈师自号‘慈氏’、又‘普门子’,观其言,察其行,真乘愿再来者。……'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财法二施,慈师皆能做到,岂非菩萨维何?……尤其爱护僧青年,胜过他自己的生命。当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一年,大陆僧青年入台而无衣无食时,他那奋勇的热情,驱使他为救护僧青年如热锅上的蚂蚁!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建立了弥勒内院,安插了二十多位求学若渴的僧青年……”

上面的三点,都是引用道安法师《发扬慈航法师三大精神》文中的,这三点是道安法师对菩萨的认识,因为我也有同样的感想,所以把它录出,作为我对菩萨的怀念。我在菩萨圆寂三周年的时候,也曾写了一篇《岁月易逝,师德难忘》的小文,略述菩萨的嘉言懿行,现在不再噜苏了,兹恭录菩萨的遗训于后,作为本文的结束: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佛缘,自度度他宜早。”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请不要把“悭贪吝啬”

当“节俭惜福”②

悭吝从本质上来说是贪心在作祟,很多人不仅自己的钱舍不得用,即便拿别人的钱帮别人供养三宝或者布施,心里也会很舍不得。

这是一种习气,好像钱一旦到了他的手里,这钱就是他的了,更有甚者还会暗自克扣。

如果贪了三宝的钱财,那么感召的就不仅仅是饿鬼的果报了,而是直接堕入地狱。

悭贪在伤害别人的同时,首先伤害的是自己。

悭贪的人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对人对己都吝啬,这种人看到别人获得的利益比自己多,得到的赞誉比自己多,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时候,心里会非常得不平衡,会很烦恼。自己想有好的生活品质,又舍不得付出。

另外一种人对自己很大方,但是对他人很悭吝,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眷属都不愿意付出,更别提其他人了。这种人只顾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往往背负一个“为富不仁”的骂名,一旦有落魄的一天,别人自然也不会伸出援手。

两者区别

“惜福”看起来跟“悭贪”很像,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悭贪”是对他人苛刻,而“惜福”是对自己苛刻。很多人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都很普通,过日子很节俭,但是对待三宝或者对有需要的人则出手很大方。

(摘自腾讯网 德光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