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修行人之路】(53)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修行 (53)

苦难降临的时候,例如我们有各种的癌症,我们知道癌症是不好治的病苦。这个时候我们想到,或听到别的亲友介绍,说是念地藏菩萨,或者念观世音菩萨,或者念《药师经》,可能免难因为你念《地藏经》,或者念《药师经》,或者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就是念你自己本身的药师佛,自己本身的地藏菩萨,自己本身的观世音菩萨。这是深一层的。因为有位法师在这里讲《华严经》,大家可能早就知道这种道理,我略为引申一下。

我在这里讲过《占察善恶业报经》,所以我们懂得这种道理。如果你不懂得道理,你认为皈依三宝就是这尊铜像,其实这尊铜像是不起作用的,这尊铜像本身什么作用都没有。是因为你的心起作用了,铜像就起作用;因为有了铜像,你的心才起了作用。皈依的涵义,大家一定要知道。(摘自《修行》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

正确的修行

22. 重要的修行是“道迹”。什么是道迹呢?它单纯地就是我们行、住、坐、卧的不同活动,以及做其它事,这是身的道迹。而心的道迹是:在今日的课程里,你感觉到多少次情绪低落呢?你感觉到多少次情绪高昂呢?有任何显著的感觉吗?我们必须像这样地知道自己。既然已看到那些感觉,我们能放下吗?有什么我们不能放下的,我们必须处理它。当我们看到我们仍然无法放下某些特别的感觉时,我们必须以智慧检查它,找出原因处理它。这就是修行。例如,当你感到热心时,要修行;当你感到懒惰时,也要试着继续修行。如果你无法“全速”持续,那么至少以半速去做。不要一直懒散,浪费时日而不修行。那样做将导致灾祸,而不是一位修行者的方式。

(摘自《福聚院网站》阿姜摩诃布瓦)

◇◇◇◇◇◇◇◇◇◇◇◇◇◇◇◇◇◇◇◇◇◇◇◇◇◇◇◇◇◇◇◇◇◇◇◇◇◇◇◇◇
蒂帕嬤不凡的一生 ⑨

 

约瑟夫.葛斯坦于1967年遇见慕宁达,后者向他介绍了这位“特别的人”,葛斯坦回忆对蒂帕嬤的拜访是“神奇而神圣的经历”。七十年代早期他向自己的朋友莎伦.萨尔茲堡介绍蒂帕嬤,两人都称这位印度女士是遇见过的“最有爱心的人”。杰克康菲尔德在七十年代后期,拜见了蒂帕嬤,至今记得她给自己的一个大大拥抱。在西方人看来,蒂帕嬤极为古怪,外观上一个虚弱的小老太太,身穿白色纱丽,就像“棉花里包着的小虫”,然而灵性上,她却是巨人,进入她的存在空间,就象走进了神奇力场。人们注意到感官的变更,心神交流和自发的深度定力。

1980年和1984年,在上述三位美国禅修者邀请下,蒂帕嬤来到美国巴瑞内观禅修协会每年一度为期三个月的闭关修习班教授禅修,获益者至今怀念她。回国后,蒂帕嬤继续在自己小屋传授,直到1989年9月的一个夜晚,她感觉不适,邻居念起佛经,蒂帕嬤面对佛像合掌下拜,之后不再起身。几天后,有四百多人参加她的葬礼,蒂帕嬤终年78岁。(完)(摘自《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

◇◇◇◇◇◇◇◇◇◇◇◇◇◇◇◇◇◇◇◇◇◇◇◇◇◇◇◇◇◇◇◇◇◇◇◇◇◇◇◇◇
参学琐谈 (53)

话又说回来,宝华山的引礼师们虽然对新戒们的态度近乎野蛮,但对仪规却不马虎。他们在四威仪中时时处处都能作新戒的榜样,为新戒的良导;稍有善根的人,在一个戒期中确能获得不少的法益,尽管所学多是偏于形式(戒相)的,而在住持佛法方面来说,其功仍不可没!当然,除戒相之外,如果再能够去发挥“戒法、戒行”的真义,“律宗第一山”的美名,宝华山实当之无愧!只可惜他们“知少为足”,“浅尝辄止”般地滞留于形式一面了!

除此之外,宝华山最使人感到遗憾的,还有“人事问题”和“烧小锅子”。现在先谈人事问题:

宝华山的人事不和睦,可说是:“由来久矣”!在大名鼎鼎的见月律师时代,就开其端倪了!他老人家曾因人事的不协调,而四次离开宝华。据他自述的《一梦漫言》上说,与他最过不去的是香雪阿阇黎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