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修行人之路】(63)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修行 (63)

我刚要来讲经之前,有个弟子到我那里去。她从温哥华来的,她这一个月来回飞了四次,飞来飞去。我说:‘苦不苦啊?’她说:‘很苦。’我说:‘为什么要受这个苦?’她也说不出。她到这儿,她先生到广州。她先生又从广州飞到香港,她在这个地方,之后,明天又飞回温哥华,俩夫妇就这么满天飞。为什么?

我想我们这里有住在温哥华的道友,一会儿回来了,一会儿回去了,又回来了,因为孩子在那里念书,要照顾啊。这里头有很多不如你想像的事情多得很。这还是生活什么都过得去。生意做了大了也苦,生意做小了也苦,怕把本赔了,赔了就没办法了。至于搞政治工作的,搞科技工作的,把头发都研究得脱光了,还在那边转,始终解脱不了。你不是求解脱吗?所以你得学啊。(摘自《修行》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

修行态度小语 ①

学佛有较轻松的一面,亦有较严肃的一面。学佛离苦的过程中,“闻思”是较轻松的一面,因为它顾及人情世故,以起“信解”为目的,故较为人所接受;“行证”是较严肃的一面,因为它要自我改革的,正是我们所宠爱和习以为常的态度与行为,故此少为人所接受。当然,在同一时间之内能完成“闻思修证”的也许会有,但毕竟,在现实生活之中是极为少见的。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最好的态度是善用今世的善缘去踏实地努力修行,做重要而且有实益的事。其中最基本和首要的,莫过于依因果行事,依五戒去检点自己的身口意行为。止恶为先,行善为次,寻找方便修习止观为后。

(摘自《佛法小品》梁国雄居士)

◇◇◇◇◇◇◇◇◇◇◇◇◇◇◇◇◇◇◇◇◇◇◇◇◇◇◇◇◇◇◇◇◇◇◇◇◇◇◇◇◇
二十亿耳沙门的修行 ②

二十亿耳来舍卫国见佛时尚未开悟,他曾想我是富家子,大可舍比丘戒还俗做在家居士,常行布施供养僧团,亦是修行。世尊知道他求证果心切,用功过度。就在他动念后佛以神通知他所念,便告一比丘,去呼沙门二十亿耳来。于是佛以调琴的比喻来教导二十亿耳沙门,不急不缓,不以精进太急,增其掉悔,不以精进太缓增其懈怠,又以黑白牛之轭系比喻非根或境之过,欲轭之系为其过。

调心要灭除五过失:即懈怠,忘圣言,昏沉掉举,不作行与作行五过。对付懈怠,要起欲愿,即是欲如意足;精进,即是勤如意足;信,即是对三宝的净信与信念;与轻安,即是身心的轻安以对修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欲、精进、信、轻安是八断行的四种。([律藏] [大品]V.13) (摘自《福聚院网站》法增比丘)

◇◇◇◇◇◇◇◇◇◇◇◇◇◇◇◇◇◇◇◇◇◇◇◇◇◇◇◇◇◇◇◇◇◇◇◇◇◇◇◇◇
参学琐谈 (63)

可是,宝华山的戒师们可不讲这一套,他们认为你受戒就是来受苦的,如果不给你一点苦头尝尝,受什么戒?因此,他们所有的苦,一股脑儿向新戒们身上堆,你承受得了,无话可说;承受不了,就送你进化尸窑,反正宝华山有三百六十个山头,柴草有的是。有一位安徽蚌埠的老戒兄,每堂佛事下来,都用一种“悔不当初”的口吻哭诉着对我说:“我早知道受戒这样苦,打死我我也不来!”

其实,上殿、过堂、出坡等苦,多多少少还有点儿伸缩性,唯有在演“三坛正授”时,那才堪称为不折不扣的苦哩!

什么是三坛正授呢?三坛正授就是:初坛正授沙弥戒;二坛正授比丘戒;三坛正授菩萨戒。戒期中一向有:“跪沙弥,打比丘,火烧菩萨头”的三句话,以我个人亲身所体验到的“跪、打、烧”三种滋味,最难忍受的不是“打”和“烧”而是“跪”。什么道理呢?因为“打”和“烧”为时都很短,同时“烧”只是一次,“打”也不会天天挨,而“跪”却是戒期中的常课。我这样说,也许有人认为我的话出了毛病:“你刚才说跪沙弥,怎么一眨眼你又说‘跪’是常课呢?”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