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修行人之路】89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修行 (89)

佛当初说法的时候,不是说我有意今天要说什么,而是有什么机他就说什么法。《金刚经》说得很清楚,到了吃饭的时候,他洗洗钵子,化缘托钵回来,吃完饭了,洗完了,饭碗一搁,他这么一坐,敷座而坐,大家围过来,须菩提就提出他的问题说:“佛您善护念诸菩萨……”佛说:“你说得很好啊!……”这样就谈起来了;谈完了《金刚经》,这一会就说完了。当我们讲一个月、讲两个月,越讲越多,这个注解,那个注解,跟佛当初的意思全远了。佛每一法会,不是拖了好久还在说。般若不是说二十二年?不是只有一部,都是这一类范畴的,般若经典很多,大家可以看看般若部。像《金刚经》那一会也算般若,那是一切般若的心,说说就完了。到后来越来越神秘,升法座得升多高多高,要穿法衣,做什么什么,这叫佛教的形式。佛当初说法的时候,我想对这个会就说这个法。佛制戒也是这样子,因为今天有人犯了,大家讥嫌,佛就制条戒,“这事儿以后不能再做了,以前就算了,我没制戒不算犯,以后再做就是犯戒”。是这样子的。

所以要知道当时的形势,当时的说法情况,我们就知道每部经的含义。释迦牟尼佛他自己不会跟自己打官司的,不会跟自己打嘴仗的,这个这样说,那个那样说,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无”。释迦牟尼佛给他说“有”,他高兴啊,他就开悟成道了;至于对另一人,释迦牟尼佛说“无”,他才能进入啊。你非得把“有”、“无”拉在一块儿,他不是那个机。对什么机说什么法,不要起分别心。

(摘自《修行》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
参学琐谈 (89)

十四 忧心殷殷

忍!忍!徐徐忍!

耐!耐!慢慢耐!

能忍能耐心安泰!

不忍不耐生祸害!

忍辱原是福之本!

瞋怒则为慧之碍;

欲求福慧两具足,

第一妙法是忍耐!

上面的几句话,是我在三十九岁生日时写的。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几句话,贴在房间里的墙壁上呢?因为我一向做人做事,有点儿该说就说,该做就做;说了做了,就是把人得罪了,也不在乎的脾气。这种毫无涵养,缺乏“弹性”的脾气,自己虽然也知道在这个处处讲究“圆滑”的时代是最要不得,常想努力改掉它;然而,一旦遇见自己认为应说应做的事,很自然地老毛病就又犯了!因此一些比较接近的老友见面一谈起来,常用半开玩笑,半警告的口吻对我说:“以后说话和做事,不要再傻里傻气,或是侉里侉气啦!这样得罪人划不来,凡事还是忍耐点儿好!”

为了接受老友们给我的忠告,为了痛改“侉”脾气,和“傻”脾气,所以我才想了“忍!忍!徐徐忍”的几句话,写出贴在经桌旁边,作为座右铭。可是,当我读完了我写的《谈赶经忏》一段往事时,不禁又为自己不能忍而“忧心殷殷”了!为什么?这有两个原因:

一、中国佛教的传统观念是:“若要佛法兴,必须僧赞僧”,而我现在不但没有“赞僧”,反来揭僧的“疮疤”。尽管我也在“僧数”,我也是个有“疮疤”的僧,但其他“僧数”中的僧,和其他有“疮疤”的僧,对我这种违反传统观念的论调,能够加以原谅和同情吗?

二、经忏是一般寺院中的主要“事业”,同时也是主要的财力(戴季陶先生曾说:“佛教因僧徒趋于诵经,乃变为财势的佛教!),我现在来批评赶经忏和经营经忏一无是处(尽管批评是以往的),一些赶经忏的同道,和经营经忏的寺院,能不群起反感,对我来一次“鸣鼓而攻之”吗?

想到以上的两点,使我写作的灵感也烟消云散了!于是,掷笔跑下楼去,在讲堂内兜起圈子来。(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