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10)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七、法施比财施殊胜

二十九点不同

《大集经》说:“财物布施得再多,也不如以至诚恳切的心持诵经中的一句诗偈(偈颂)。”《十住毗婆沙论》的第七卷说:“所有各种布施当中,最殊胜、最奥妙的就是法施。”

《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智度论》、《大丈夫论》和《瑜伽师地论》都曾辨别了财施和法施的不同:

(一)财物越布施越少,终有竭尽用完的时候;法施越讲越好,无有穷尽。

(二)接受财施的人只有得到现在的利益。接受法施的人现在和未来都有利益。

(三)财施只有布施的人得到利益,受施者并没有利益。法施则自己和别人同时蒙受利益。因为听了佛法,会发心疾速成就无上智慧。(以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第四卷)

(四)财施的来源和影响力有限,法施的来源和影响力无穷。

(五)财施只得到欲界(天)的果报,法施才可以出离三界。

(六)财施只可调伏自己的贪爱,法施则能断除无明。

(七)财施只有布施的人增加福德,法施则施者和受者的福德都同时增加。

(八)财施只对身体有益,法施则能兼益性情和神智,甚至还能净化灵性或心灵(法身)。(以上《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三卷)

(九)财施只能减轻自己的烦恼,法施才可以彻底断除烦恼。

(十)财施只能感受人天的福报,法施可以感受三乘(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果位。

(十一)无论愚笨或聪明的人都会财施,但只有智慧的人才会法施。

(十二)纵使像昆虫或畜生那么愚笨的动物都能接受财施。但接受法施的却仅限于耳聪目明的人。

(十三)接受财施有时反而会增长贪爱的毛病,但接受法施能破除贪爱、憎恨和愚痴等所有烦恼。

(十四)财施只导致身体的快乐,法施能产生心灵的喜悦。

(十五)财施的人为世所爱,法施的人为世所敬。

(十六)财施的果报,净少垢多;法施的果报净多垢少。

(十七)作大财施,需要等待众人的力量和合后才能成事;法施只要出心智就够,不必要劳师动众,等待多时。

(十八)财施的人将来得到财富,法施的人将来拥有智慧。(以上《大智度论》第十一卷)

(十九)布施财物珍宝只可救济一时的贫乏,法施却可使众生终身受用。(《未曾有经》)

(二十)对于贪爱的人适合先布施财物来和他建立关系,然后再教他佛法,比较容易接受。财施是是手段,法施是目的。

(二十一)对贪爱的人宜布施财物,对愚痴的人宜布施佛法。换句话说,财施满足众生的贪欲,法施解除众生的愚痴。

(二十二)财布施的人,得到无尽的财富;法布施的人,得到无穷的智慧。

(二十三)财布施的人为愚者喜爱。法布施的人为智者所爱慕。

(二十四)财施减除物质的贫穷。法布施除去精神的匮乏。(以上《大丈夫论》第十四品)

(二十五)财施有时会使人造恶业,法施却必定使人行善。

(二十六)财施有时会使人引发烦恼,法施则能对治烦恼。

(二十七)财施使他人不断引发带有罪恶的安乐,法施却又不断产生纯净良善而没有罪恶的安乐。

(二十八)财施无论圣贤出不出世,都容易获得,而法施却只有佛出世时,才能成办。如果没有佛出世,就很难得到佛法。所以法施比财施珍贵。(以上《瑜伽师地论》第七十卷)

(二十九)财物终有用完的一天,教法和义理却回味无穷。

因为法施有这么多殊胜的地方,所以《金刚经》说:“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满的七宝来布施,不如受持一首四句的经偈。”《金光明最胜王经》的第三卷说:“假如以恒河沙数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满满的七宝,供养一切诸佛,不如有人劝请如来,转大法轮的功德来得殊胜。”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的第五卷更进一步勉励我们:“与其画柱雕梁之多多益善,不如黄卷赤轴之源源不竭。印送经典对于后世的利益非常宏大深远。经典不只是刊印就了事,还要时常整理、维护和修补,这是我们对于法宝所表示的敬意。因它攸关佛法的慧命,所以要慎重保护经典,以免受潮湿、虫蠹、蟑螂、老鼠的残害。能够使经典保存得完善,而且每天都有人借阅或读诵,这不但就是法轮常转,也是一件吉祥的大善举!”

应把经典放在高洁干燥的地方以防潮湿,并且在书柜里洒一些樟脑粉末(中药店有售),就可以防止书蠹和其他昆虫的为害了。万一书房和藏经室的地面较潮湿,湿度较大,可以用桧木脚架将书柜垫高一点,或者买一台“除湿机”就更万无一失了。

虽然法施比财施殊胜,但是我们应该随缘布施而不可偏执。我们布施最好配合受者的需要,而且布施财物时,顺便讲几句佛法或人生的道理给他听。这样就能两全其美了。因为经论警告我们说:

“愚痴的人听到法施的功德胜过财施,不明白其中的义理,于是就不布施财物,而只喜欢读经。这种偏激的作法,不如通达教理的人布施小钱解除别人的困厄,就胜过前面那种人读了千百万卷经论。”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