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37)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第二篇 布施的福德

引言

这本书专门探讨布施的条件和福德形成的因素。

布施的福报是由下面四个因素所造成的:

(一)接受布施的对象──对方的智慧和品德愈高尚、处境愈穷困,我们布施的福报就愈大。

(二)所布施的内容──财物的品质愈精良、色彩愈美、声音愈悦耳、香气愈高雅、味道愈甜美、触感愈柔细、价值愈贵重、愈难获得,对众生的身心利益愈有利益、实用性愈高、由福报愈大。施舍财物不如传播真理,因为修持和宏扬佛法能滋润心灵,移风易俗,饶益无量的众生,所以果报最大。

(三)布施时的心地──心地愈清净,则福报愈大。如果布施心夹杂了名利、傲慢或其他企图,福德就大打折扣。

(四)布施的时间和次数──布施的次数愈多,时间愈久,福德愈大。

福报大小决定于布施的心地、财物、时间和对象这四个因素。这如同农人收成的多寡,是由种子品质的好坏、土地的肥沃或贫瘠、耕种的器物与时节等因素所决定。我们也可以说:布施的福德就是这四个因素的乘积。所以《本事经》的第七卷说:“以清净的信心,将财物布施给贫病和圣贤,可以产生无量的福德!”

一、布施的对象

布施先要有对象。因为见到众生的困苦,心中起了慈悲,所以才配合对方的需要,选择了适当的财物来布施。

我们先研究布施的对象,就如同耕种要先寻找一块肥沃的土地,道理相同。土壤的肥沃会影响到农人耕种的收成,布施对象的品德也会影响到布施的福报。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布施的对象──福田!

《六波罗蜜多经》的第四卷将布施的对象(福田)分为“悲田”和“敬田”两种。悲田是贫穷困苦、鳏寡孤独的人。敬田是佛法僧三宝、圣贤以及父母师长等。不应轻视或看不起悲田,而认为贫苦的人不是福田。布施敬田不应贪求果报。

《优婆塞戒经》的第二卷更进一步说明:菩萨为了增长福德,所以布施给贫苦的众生(悲田);为了增长无上微妙的智慧,所以布施给敬田。为了报恩,所以布施给敬田;因为产生了怜悯心,所以布施给穷苦可怜的悲田。为了舍离烦恼,所以布施给敬田;为了成就慈悲的功德,所以布施给悲田。为了增加快乐的因缘,所以布施给敬田;为了远离一切苦的因缘,所以布施给悲田。菩萨布施财物给他亲爱的人,是为了报恩;布施给怨仇,是为消除恶缘和业障。

《优婆塞戒经》的第三卷曾列出了三种福田:

(一)恩田(报恩田)──对我们有恩惠的人,如父母、师长及和尚等。

(二)敬田(功德田)──在道业上有成就的佛菩萨或圣贤。从获得煖法到成就无上智慧的圣者都属于功德田。

(三)悲田(贫穷田)──一切穷苦困难的众生,如饥饿或受困的人或畜生。

有的经论以“悲田”、“敬田”“方便田”(给众生方便,如造桥、铺路、奉茶等──为对象。

《瑜伽师地论》的第三十九卷说:“菩萨对于冤家仇人,常以慈悲心欢喜地布施;对于贫穷苦难的众生,则以悲愍心欢喜地布施;对于有道德的人,则以欢喜和随顺的心去布施;对于有恩的亲友,则以(报恩、感谢)施舍和欣喜的心去布施。”

《贤愚经》和《诸经要集》的第十一卷列举了五种殊胜的福田:一、通达佛法的人、二、远地来的人、三、将出远门的人、四、饥饿的人、五、病人。布施这五种人得到无量的福。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