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57)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七、传播真理(法施)

(四)常发善愿容易度化众生

讲经宏法一定要时常发愿和回向。发愿和回向等于跟众生广结善缘,将来容易度化。我们需要知道今生讲经时听众太少,就是过去世所结的善缘不多,发愿和回向做得不够的缘故。所以《经律异相》说:

从前有一个村落,人人都有很深的邪见,他们不遵从佛陀的教诲,于是佛陀就派遣他的弟子目莲尊者去宏法,结果大家都倾心向化、信受奉行。佛陀说:“这些人跟目莲有缘!目莲在很多劫以前是一位樵夫。有一天,他到山里去砍柴,看见无数的蜜蜂要去螫他,他就发愿说:‘你们都有成佛的灵性,你们千万不要产生毒害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我将来成道,我一定度化你们!’因为樵夫发了这个善愿,所以蜜蜂都飞走了。今天这村子里的那些人就是从前那群蜜蜂,目莲因为过去发了度化他们的善愿,所以今生只要一去宏法,他们就通通受感化了!”

(五)法施应具备的条件

《大般涅槃经》的第十四卷提到了七种条件:1.知法、2.知义、3.知时、4.知足、5.知自、6.知众、7.知尊卑。(<梵行品>)

《瑜伽师地论》的第八十一卷说:良好的法师应具备十个条件。

1.善知法义──善于了解诸法和其义理。

2.能广宣说──勤学多闻,并能旁征博引。

3.处众无畏──讲经说法时,神态自若,没有恐惧。纵使国王或其他达官显贵来听法,也不起畏怯心。

4.言词善巧──言词生动美妙,扣人心弦。

5.善方便说──善于譬喻和列举恰当的实例。

6.法随法行──不但自己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而且使众生听了佛法以后,也能如说修行。对于所听和所说的道理,能身体力行而不尚空谈。

7.威仪具足──举止优雅,仪态安详,手脚不乱动,头不乱摇,眼睛不乱瞄。

8.勇猛精进──时常喜欢听闻没有听过的佛法,对于已经听过的道理,能不断加以温习,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能如理思惟,勤加体会和证悟。

9.身心无倦──常起慈心,为各种众生宣说妙法,身心都不懈怠和疲厌。

10.具足忍力──遭受责骂、侮辱、诽谤和轻视等,不生愤怒和忧愁。

《华严经疏钞》的第五十三卷说:讲经说法的人应具备二十个条件。

1.知时──在适当的时机,说法教化众生,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正意──具足威仪和礼节而不太过随便或轻率。例如:说法的人站着,而听众却坐着时,不应为他说法。恭敬和尊重佛法,才会使大众专心听讲。

3.顿──能放下悭吝、成见、偏见和各种烦虑。

4.相续──长期说法,而不间断。看见别人说法,加以随喜、恭敬和赞叹。

5.渐──随顺经文的次序,侃侃而谈。

6.次──依照经文的义理去详尽发挥。

7.句义渐次──在某段期间内,演说境界相同的义理和法门,而不杂乱无章。例如演说俗谛时,不随便掺杂第一义谛,以免对方听了老半天,茫无头绪。

8.示──配合听者的根器而开示适当的佛法。例如:对于是小乘根器的人开示小乘的义理。

9.喜──随着听众的兴趣而酌量发挥他们爱听的道理,以使他们产生欢喜心。

10.劝──鼓励怯弱的众生,使他们能勇猛精进。

11.具德──熟悉观察和推理的法则,而且不只会谈玄说妙,还能亲身验证;不但了解教义,而且确实有所体悟和证入。

12.不毁──能随顺善道或者解脱境界。

13.不乱──说理清晰,而不含糊隐晦,不说得太深或太浅。叙述任何观念和法门,都能明显义理,使听者有所遵循,得到正见和实际的利益。

14.如法──随顺四圣谛来说法,使人能明白苦恼的真相、原因和断除苦恼的境界、方法。

15.随众──随着众生的需要或要求,而为他们演说佛法。

16.慈心──对于冤家和怀有怨恨的人,能起慈心而为他们说法。

17.安稳心──对于行恶的众生,起利益心而说法,使他们离苦得乐。

18.怜愍心──对于苦难和放逸的众生,能起怜愍利乐的心而说法。

19.不著名利──说法时,内心清净而不希求名闻利养。并且能够放下或舍离已经得到的名闻利养。

20.不自赞毁他──为众生而演说佛法,没有贡高我慢和嫉妒等现象。因为没有我慢,所以不会称赞自己;因为没有嫉妒,所以不会诽谤或损毁他人。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