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一五)

刹那中即生即灭 ②

刹那生

(阿姜苏美多 著 释自霁 译)

修习十二因缘的方法是在当下这一刻,因为我们是和心的本身一起运作的。

在反观时,整个十二因缘在一个剎那中即生即灭。从无明而来的生与灭都是剎那的。

当我们以明来看的时候,所认知到的就是世间的实相,不再是“我”和“我的”。

直达涅槃的正道

也许现在你才开始明白佛陀所强调的:“我教苦与苦的止息,我只教两件事……此是苦,此是苦的止息。”如果你有这样的智慧去了解苦,体会苦的止息,那么你便从无明中解脱了。如果你想揣摩那个境界像什么,你可以叫它“涅槃,最究竟的安乐”,但“最究竟的安乐”也不尽然是它,对不对?“最究竟的安乐”听起来好像是兴高采烈很兴奋,飘飞在空中,证到涅槃后,就浮上到天花板去了。

但是这种道是一种证悟,正念与体证。八正道就是修习,修炼、培养这种道,直到能正确地理解真理。我们会愈来愈了解空性、无我、因无所著而得的自在。这份理解,配合日增的平静与安详,将影响我们所说的话、所作的事,以及在这世间的生存之道。

>正见“五蕴”

“涅槃”这个字一般被定义为“对五蕴不执取”,意即不再于身心上意识到有一个我。身心包括色、受、想、行、识。我们不再以无明而是以智慧观察五蕴,我们会发现他们全都是非恒常,令人不满意的,而且是无我的。当我见灭除时,那种心无所著的境界便是涅槃。身体仍然呼吸着,它并不会神秘地消失掉,不过“这个身体就是我”的不正见却消失了,将色、受、想、行、识认为是我的不正见全部止息了。自我消融,你找不到任何人,你找不到你自己,因为你就是自己。

若将十二因缘放在三世的时间流来观察,我们视五蕴为从出生开始便是恒常的,这个色、受、想、行与识,从出生起就被视为相续不断的。但那只是我们的假想—当思惟观察剎那起的时候,这样的观察便都指向心的本身。无论怎么说,身体并不等于人,它不是“我”或“我的”──过去不是,将来也不是──将身体视为“我”与“我的”,只是一种认知,“我出生了。”也只是自己的认定。

>从“无明”到“明”的转变

我有一张出生证明书,证明这个身体被生下来。我们将出生证明放在心上并带着走,我们把自己生命的整个历程,各种轶事等等都带着。这些纪录给了人们,从出生到现在,持续存在的观念。可是单独审察认知本身,就显示出觉知生起了,又灭去了。把我视为恒常的,这种觉知也是剎那性的,它生起了又灭去了。意识亦然,它也是剎那剎那的,传送出有为世界中可爱的、不可爱的与中性的特性。当人把这些看清楚,就再也不对执取感兴趣了;也不再追求快乐,及求来生幸福、美丽、欢乐、平安、或安全。来生还是一种对有为法的执取,所以我们将它放下。五蕴仍然是五蕴,他们是什么特质,我们就如实地认识其特质。他们全都是非恒常的,令人不满意的,而且是无我的。

>凡生起者必然灭去

因此,这观照真理的本来面目──非常直接、非常清晰。从困扰、迷乱、模糊、不安、不稳、不定到确定无疑,无论是什么,我们不再去挑选自己偏爱那一个,我们只专注于凡生起者必然灭去这个特质。当你透过修炼体会到这个事实,那么你心中一大堆的模糊不清就会被如实、一点不差地看清楚了。困惑就是困惑,如此而已,它只是一个法。困惑只是那个片刻的困惑,它并非恒常不变,也不是我,所以过去困惑我们的问题或事物都转成法。这个转化不是透过改变因缘,而是透过改变态度,从无明到明。

关于爱与慈悲

人们会说:“这一切都讲得很好,不过像爱和慈悲,怎么说呢?”想囊括一切的欲望便是真正的障碍,不是吗?爱不是问题,只要没有无明、没有我,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妨碍或者防止爱。只要“我”的幻相还存在,那么爱只是一种我们渴求,但永远失望的想法──因为“我”老是碍在那儿。“我”使我们盲目,使我们忘记并以为爱不存在。我们感到孤立、寂寞和失落,因为爱似乎真的不存在。所以,我们责备他人;或者我们自责,可能因为我们自己不可爱;或者我们变得愤世嫉俗,充满怀疑。

>真正的问题是“我”的幻觉

佛陀指出这一点,并且反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有“我”的幻觉,有对这个觉知的执着。这种执着影响到意识,以致于我们不断制造分离与不满,把不是自我的东西认为是自我。一旦我们从那个幻相中走了出来,爱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当我们被自己的贪欲和恐惧蒙蔽时,就无法看到它或欣赏它。

当你愈来愈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你的信心会增长,就会产生真正的精进──一种与事物本来面目同在的喜悦。 (完)(摘自《香光庄严》81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