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三四)

四念处法门 ②

林武瑞 主讲 李慧娟 整理

“何有生法、起法、作法、为法、败坏之法而不磨灭?”他说凡是生起的法,没有不败坏、不磨灭的道理,欲令不坏,无有是处。你要让它不变坏是不可能的。你要让一个人不死,也是不可能的。“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们世间一切可爱、珍贵的事情,终有离散的一天。“我今不久亦当过去”我释迦牟尼佛在不久的将来,也要逝世,也要涅槃。“是故汝等当知”,因此诸位弟子你们要知道,“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这段经文,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其实演变到后来就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我想这样讲大家就很清楚。什么叫做“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呢?他说“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观念住。”这边佛陀就提到说不管两大弟子已涅槃或我将涅槃,你们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你们要修四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佛说此经典矣,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在639经与640经里面,也同样提到什么叫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教你修行四念处就是这个。在《中阿含经》98经里面,对于四念处的修法有详细的描述,比如说比丘在行、住、坐、卧怎么修,很微细的地方都有提到,大家有兴趣可以翻出大正藏看一下,而在《杂阿含经》639经跟640经只是提到说,我逝世以后,你们要修的方法就是依靠四念处修。

④四念处为随时随地可修持的法门──我们知道“法”具备一种普遍性,不因时间、空间而受到影响。生命是整体的,因此我们对佛法的修学和体验也应该是整体的,而不能有间断或是两者之间有差距。不能够说只有在某个时间跟空间里面,我才能够修行,在另外的时间跟空间里面我没有办法去修行,这样的话“法”就有中断。生命是整体性的,对佛法的体验也应该是整体性的。

换言之,如果有一种方法,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你都可以修行的话,那么你是跟法吻合的。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检证目前所看到的各种修行法门,自己可以去检证哪一种法门是在任何时间或空间都可以修持的。

四念处的内容

接下来第二个项目,我就来介绍四念处的内容及其修行特色。

什么叫四念处?在大乘佛教里面,也提到什么叫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据我所知,在我们中国佛教里面很少人自称是修持四念处法门的。例如说观身不净,只是简单的强调这一点。事实上我们从原始经典的四念处修行法门来讲,单单从身体的部份,便讲得非常详细。比如从最简单的行、住、坐、卧当中,对于肢体的运动,你必需了了分明,非常清楚。然后对我们身体的各种现象,如地、水、火、风的变化,你必须很清楚。如我现在身体的哪个地方是热热的,然后我的胸口是闷闷的,或者我的呼吸比较急促,我的脉博跳动比较快等等。对于我们身体现象的观察,必须很清楚,这就是身念处。

第二个我们讲受念处,受念处就是指当下身体的感受是苦或乐,心理的感受是如意或不如意,或者是中性的,我们要分清楚。接下来第三点我们讲心,就是观察我们当下是起什么样的心念,当下的念头是在回忆过去,或者攀缘未来。起什么样的念头,要观察注意得很清楚。我想这三点大家都非常熟悉,现在第四点就是法念处,依我个人的解释就是观察我们身、受、心现象背后的因果法则是什么?何因何缘会促成我们当下身、受、心的展现,或者对一切事物因果法则的了解,这里面包括了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或者对我们的五蕴、六根、六识的了解,都包括在法念处。这是四念处四个修行的主题。(摘自《新雨月刊》第64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