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四二)

心的食物 ①

(阿姜李)

水在日晒火烧之下蒸发、剩下空壶空罐时,你能说水完结了吗?实际上它还在,只是热量把它变成蒸汽,散到空中。因此你不能说水不存在了。它在某个地方以另一种状态还存在着。心也一样。色身死时,心不跟着死。它只是根据你的善业恶业,搬到另一个地方。它以另一个状态存在,这就是我们说它不死的意思。

尽管如此,水用大火烧时,便散失了。这好比色身:色身给老、病、死的大火烧着,便衰败了。心受杂染之火,即贪、嗔、痴的大火烧着,也会衰败。这三堆大火越烧着心,善德越衰败。正因为我们的火在两边烧着身与心,结果它们分离开来、各走各的。这就叫做生与死。

因此如果你要幸福,必须训练心智、去除杂染。只有那时你才能够了结生死。但是如果你要问无生无死的地方在哪里,是很难指出的。好比把一头白象或者水牛指给盲人看: 那是白费气力。同样,描述无生无死之处,想让一个无明的人理解,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你培养了明辨,你才理解他们死后去哪里,是否真有一个无生无死之处。这是因为有明辨的人有内在之眼──智慧眼。这个意思是,他看见了真法。那样才使他有能力了解这个问题。佛陀说:“见法者,如见我”。换句话说,当我们看见不死之法时,便能看见那些不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不死。因此当我们证得不死之法时,便会接触不死之处。只要我们还没到达那个地步,就得不断修持,去证得法眼。

问题是,尽管多数人外眼清晰,内心还是阴暗、迷糊。每天学的佛法好比聚光镜,给内心之眼投进一点光亮,好让我们摸着走,不至于掉进坑里、井里。即使那样,心依旧模糊不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观点:我们的眼还模糊着,不过至少还不瞎,隐隐约约能看见一些形状与影子。

有句话说:“见到一位行者是最高的福报。”这个意思是,凡是见到圣者──入流者、一还者、不还者、阿罗汉的人,看见的是一幅宏伟吉祥的景象。不过必须见着一位真正的圣者,这话才是真的。因此,你去哪里找一位圣者?他有什么特征你能辨认?如果你从外面看,根本不能确定。唯一能确定的办法是,修习佛法,在你的内心升起圣者的素质。只要你内心还没有那些素质,你看不见一位真正的圣者。你的眼睛还模糊着,看见的一切也模模糊糊的。你的心是凡人的心,因此到处看,只看见凡人。

为了助我们看见真相,佛陀教导了三条修持原则:

1) 饮食有节制;

2) 喜独居;

3) 确立于提升的心智,即提升心的快乐层次。

第一条原则──饮食有节制,这里指两类食物消费:色身食物与心的食物。色身食物有两种必须避免:由任何恶业获得的食物、与任何并不真正滋养身体的食物。你避免了这两类食物,就称为饮食有节制。

至于心的食物,有三类:

1) ──感官接触的食物(触食),即形色触击眼、声音触击耳、气息触击鼻、味感触击舌、触感触击身、念头触击心时的交接。

2) ──意识接触的食物[识食],即在六个感官门户之处的意识。

3) 心理动机的食物[思食],即使心着意于某个目标。

饮食无节制感,好比一个病人不了解什么食物会加重病情。他注定会短命、早死。不仅如此,还给周围的人造成负担:父母、配偶、儿女、亲戚,给他们带来各种麻烦。死时他们得凑钱支付葬礼,为他做功德。死前他们必须支付医疗费用。医生护士们得日夜看护,给他吃药、清洗屎尿、做各种事。但是如果你了解怎样照顾自己,小心进食,你会少病。有自在,也不给周围人增加负担。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