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 (十七)

内观智慧禅

               Sujiva禅师 主讲于美国
            
  张贵人 陈慈兰整理

智慧禅的进展与杂染

所谓培养正念,就是培养观力和定力,以洞悉自然现象和真实法。正念中的定力,把身心的目标抓出来,逐渐放大;而正念中的观力,就是要投入目标里面,去层层扫瞄、解剖、细分(microscopic),以了知其真实相和成就智慧,所以观慧本身有定力为其基础。在修习智慧禅上,观力和定力互为增长。

智慧的进展次第即“十六观智”:1.身心名色分别智;2.名色关系缘智;3.三法印智(即法住智);4.弱的生灭随观智及成熟的生灭随观智;5.坏灭随观智;……11.行舍智;12.随顺智:走到世间的尽头,开始进入无相、无愿、空解脱门,以涅槃为所缘;13.种性智:超越凡夫种性,进入圣者种性的智慧;14.四道智:须陀洹道智、斯陀含道智、阿那含道智、阿罗汉智,圆满三十七道品,此四道智成就的剎那同时现观四圣谛;15.果智;16.返照智(体证涅槃前,运用与四禅八定相应的层层慧观,一一检视与其相应的三法印)。

前面说过,修习观慧的目的,不只是要成就智慧,最重要的是,修习观慧能净化行者的心。修习过程中,到达“生灭随观智”的初期,因观力、定力加深而任运之故,所以会现起美妙、快乐的经验,共有十种:光明、智、喜、轻安、乐、胜解、策励、现起、舍、欲。因为这十种经验很容昜让行者产生三种执着:贪、我慢、邪见,所以称之为“观的杂染”,必需以正念破除它们,才能上“正道”和确立“道谛”。

结语

1.虽然智慧是各层次经验的结果,但智慧与经验有别。比如,修行过程中,身体轻如树叶,或看到光,或观到腹部呼吸有很多阶段等等,这些仅是某种程度的观智,还不是成熟的智慧。有人说,医院里病人的痛苦,或吸毒者类似空无的经验等,也是三法印的苦、无常、无我的经验!这是邪见来的!三法印的苦、无常、无我是由有止有观的正念直下观察到名色法的自然现象、变化过程,缘起关系和其即生即灭的真实法,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体证能观的心和所观的目标都不是“我”。

2. 内观智慧不是靠想像、思惟出来的,而是要亲身去修行、体验的。如果对无常、无我只是思惟、理性上的知道,那么遇到事情时,往往还有多少执着,多少贪、瞋、痴;但如果是亲身修行、体证无常、无我,那么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关系,将自然而然地直下契入(reflecting)无常、无我,而不执着,不与贪、瞋、痴相应。 (完)

                   ──摘自《嘉义新雨》(34) 2001.2

              无 念

经典常说“分别”、“思惟”诸法,其实“不分别”、“不思惟”也是重要的修持方法。经中说:“欲,我知汝本,汝从分别生,我更不分别,汝复从谁生?”而修止禅、观禅时,把心安住在所缘对象,停止六根对六境的无限制飘泊、思虑。停止思虑,心中自然无念,所以无念可含摄在八正道的正念中。当然无念与无正念完全不同。

《相应部》<六入处相应>佛说:“不思量一切(六根、六境、六识),不思量有一切,不因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为我有。若无如是思量,而对世不执著一物,不执著则不爱慕,不爱慕而独证涅槃。”佛陀开示婆希见只是见,闻、觉(嗅、尝、触)、知(识)只是闻、觉、知,他依教奉行此不思量的法门而自致涅槃。(《自说经》1.10)

无念也是禅宗的重要修法。《壇经》慧能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念?无念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神会也立“无念为宗”,开示“起心即灭”,“心无有起”,“一切善恶,总莫思量”。

对现代人来说,心中有“欲”之外,充满世俗的思量、计划,对于建立正知见或修禅是莫大的障碍,因此,除了学习如理思惟之外,也应学习放空心思,关闭思量。(明法)

                    ── 摘自《嘉义新雨》(34)  2001.2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