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 (二十二)
               礼 敬 /明法比丘 撰

二、折服我慢

合掌、打揖、哈腰、头面礼足,都是以身业表达谦卑之意。应作身、语、意业恭敬、谦卑的而不作,就是明显的傲慢。傲慢是恶业,当然时时造作此业,就有恶的果报。佛陀告诉波斯,若有男子、女人,憍傲、大慢、应礼敬不礼敬,应迎接、让座、让路、尊敬、敬重、恭敬、供养,而不作,以此傲慢之业,身坏命终将生恶道中,若生人间则生卑贱族。若依仪礼,则命终将升善处,若生人间则生尊贵族。(《中部》135经<小业分别经>;《中阿含经》170经<鹦鹉经>)

有一则憍慢的故事,舍卫国有一位憍慢的婆罗门,不敬父母、长者。为佛陀先用他心通折服,再回答他的“应向谁谦虚”等问题,佛陀说,对父母、兄弟、长者不应生慢。应当恭敬,这样就是善供养。而对阿罗汉解脱者,则应无上的礼敬(te namassa anuttare)。最后憍慢婆罗门信报,归依佛门。(《相应部》7.15.;《杂阿含经》92经;《别译杂阿含经》258经)

憍慢者的特征之一是不礼貌,因此,要降伏我慢,就应对长辈、诸师长表示恭敬。而佛门中,正是大可学习到种种礼仪。

三、礼敬者得福利

若人要在今生甚至来生过吉祥的日子,那么修福业就非常有必要,福业是未来的善知识之一。信仰三宝、修慈、礼敬佛陀、比丘僧是大好植福的良田。世尊说:“月月设大会,乃至百千数,不如正信佛,十六分之一。如是信法、僧,慈念于众生,彼大会之福,十六不及一。若人于世间,亿年设福业,于直心敬礼,四分不及一”。(《杂阿含经》1234经;《别译杂阿含经》61经)

又经中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四·第三经)

比丘除了遵守律中所规定的之外,另有令比丘更加增长道力的恭敬法。关于对长老的敬重,就有妙喻说到放牛者的故事,放牛者应该用十一法令牛群长益、兴旺。而比丘也应实践十一法才能令本身的道业增长、兴隆、圆满。其中第十一条是对长老、耆宿、上腊、僧伽父、僧伽导师于公开或私下都要修慈身、口、意业。(《中部》33经<放牛者大经>、《增支部》十一集;十八、《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第一经)
                     ──
摘自《嘉义新雨》(37) 2001.12

           行脚乞食记  /法味比丘 撰

11月30日

清晨薄雾像白纱窗帘般弥漫着依山傍水的大安禅寺,站在大殿门外正中央往两侧望去,如同太师椅般的气势。吴居士所服务的派出所在多纳,那是在茂林风景区内,他一再地向我们陈述万山、苗圃不可言喻的美,然而,我并不计划往原始森林内禅修,按原定行程进入屏东县境内山区,预定顺着沿山公路走到枋寮。

我们走沿山公路以乞食作为获得修行道粮是困难的,如果没有随行居士的护持,又寻不到寺庙踪影,想天天温饱,那是不可能的事,今天于滨临荖浓溪畔的小村落就只得到一些白饭及罐头,因此在宝莲禅寺外头停车场树下空旷处用午餐。

这里的山水风光明媚,可能地理条件也不赖。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青山欲共高人语”,光是这一带就寺庙林立,其中最大的二间是不动寺与宝莲禅寺。穿着跟传统寺院不一样的袈裟,在巡礼参观二寺雄伟的建筑过程里,让我有足够时间往内探讨:“一个寺院最重要的部分,并不在外表的庄严,而是在能够提供学习和修行的场所,以及培养良好行为规范的法义。透过这纯正的法义教导,提升佛门僧材的软体建设;可惜大道场中,有不少思想箝制的畸形心态,填鸭式的一师一道作风,带动了山头主义的盛行,……噫!千言万语,我不想得罪您!面对画地自限的行者,我又何必强说愁。”

本文系民初高僧倓虚法师时年八十有二之作,点醒“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我辈凡僧──“人生是一梦,事事皆若梦,能梦无非梦,所梦更是梦,合眼也是梦,开眼也是梦,梦虽有久暂,是梦无差别。梦中造诸业,同一受梦报,享乐一刹那,受苦无穷劫;同是梦中人,无智愚贵贱,心生梦境生,心灭梦境灭。梦中知是梦,当体即醒梦,能所梦双亡,清净心非梦。”── 摘自《嘉义新雨》(37)  2001.12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