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九十五)
栽培自己 ①

从“忍度”说起

看待世间,并不是忍气吞声的对立,而是要有超越的智慧,是全然的安住、面对。这才是“忍度”。

我从小就很喜欢读书。读书,有的人是为了就业;而我在十八岁时,为了可以读书而出家。一般正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一路读到中学、大学,所拿到的那张毕业证书可以就业、升官、赚钱、加薪。但是,在佛法的大海里,研读佛法的目的与正规教育的路线不同。以信众的佛学研读班来说,我常对同学居士们说:“佛学研读班的毕业证书是不保证能够找到工作、升等、加薪的。”佛法的学程与学校教育不同,佛法所教导的,四谛的第一谛──苦谛,例如人生的生、老、病、死等四苦、八苦,这是告诉我们人生的实相,是人生很重要的课题,不可以不读,这也是我所说的读书。今天说“栽培自己”,栽培自己是需要的,就从自己栽种、培植“波罗蜜多”的课题来谈。

波罗蜜多

巴利语PAramitA,音译为“波罗蜜多”,汉译为“度”,唐代译“到彼岸”。本义是完全、绝对圆满,亦即修行的完成。

“波罗蜜多”,是巴利语音的直译,念起来常只念“波罗蜜”。汉译“度”,就是渡船的意思。《心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也是PAramitA,唐朝玄奘法师便译作“到彼岸”,意思是完全、绝对圆满,也就是修行完成的意思。

“栽培自己”,目的是逐渐达到圆满的境地,栽培的方法就是“学习波罗蜜多”。所谓“学习波罗蜜多”,就是学习一套本事,练就一套度化自己的本领。就如同前面横梗着一条河流,有很多的阻碍与考验,我们如何跨出这一步?如何横渡?这就是学习的内容。

“波罗蜜多”的另一个意思“到彼岸”,即是学习波罗蜜多的成果。“彼岸”相对“此岸”,是学习的起始点。“彼岸”是一个目标,是值得追寻的理想;“此岸”指的是现况,包括满意、不满意的,全部都是。我们所追寻的“彼岸”,佛经中最好的叫净土──清净国土,是一个理想的世界,而个人透过修行可从此岸达到彼岸,超越、跨过横流。

般若智慧统率前五度

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门──渡河方法很多,统摄起来有六,即“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此“六度”可归纳为二组:“慈悲”与“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修行法门,基于慈悲的立场来修学。布施有大的福德;基于慈悲来修持戒律;乃至忍辱、精进、禅定,都有大的福德。而般若度是唯一不共,不但不同于聪明、才智,也不同于前五度;般若如眼目,有般若眼目的引导,其余五项才可能成为波罗蜜而得以增长。

布施需要般若智慧的加持,这个布施就不只停在善业的层次。善业是世间的、有限的。持戒更需要般若智慧,持戒若没有般若智慧的配合,就像“横柴举入灶。”硬碰硬绝对是横梗,打不进核心的。在什么情境、什么背景之下如何持戒?弄得清楚,才叫持戒度!其它忍辱、精进、禅定等都需要般若的引导。般若度是前五度的眼目,有般若眼目时,你才知道人在世间还需要福德、慈悲的佐助。智慧与慈悲是“体”与“用”的二个面向。在“法”的修学过程里,不可能独缺哪一件。

忍辱波罗蜜

今天,我单举忍辱波罗蜜,来谈谈“栽培自己”的方法。

忍:忍受种种的迫害、困苦

忍,一般说是如刀插在心上。忍,是遭遇种种的迫害、困苦,违逆自己的情意,才叫“忍辱”。有忍辱经验的人应知个中滋味。在现实生活中,从周围的家人、亲友、邻居,甚或到生活环境、工作职场,不断要面对种种问题的考验。有时,对爸爸、妈妈要忍耐,有时对自己的儿女也要忍耐。对父母的忍耐比较少,对儿女的忍耐比较多,不然现在的青少年就会离家出走哦!至于对老板,或对员工,这彼此间的关系,那更是微妙了(摘自《香光庄严》第94期 释悟因)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