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尊者阿迦曼(一○一)
              阿迦摩诃布瓦著/曾银湖译

但是你应该知道,即使在这个世界上也有许多种快乐,每一种都视其所经过的管道而定,所以经由眼睛有愉悦的景象,经由耳朵有愉悦的声音,经由鼻子有愉悦的香气,经由舌头有愉悦的味道,经由身体有愉悦的接触或温暖,经由心意有愉悦的思想。你知道吃东西是怎样的一种乐趣吗?同样的,睡觉或结为夫妻也是一样。就是经由这些不同根门的乐趣,才是人们所有行为的首要发动者。但是乐趣或是快乐可以再被分成不同的种类和等级,从这个世界人类的快乐到天界天使们的快乐,到梵界的快乐,到那些已经达到涅槃者,涅槃与其它的快乐全然不同。所以在你的情况下,你是不可能只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发生乐趣而已,否则你就可以整日全身地缚住你所爱的妻子,不必吃、睡、做其它的工作和用其它的方法来做功德了。你认为从你太太得到的快乐,能够取代所有那些身体的机能而维持生命吗?

在家人:哦!那怎么可能!尊者阿迦曼。我们曾经吵过几次,那不可能从她身上期望一切事物。

这个在家人的说话态度很坦白而正直,他也善持戒行,相当地热衷于法义。他深切地尊敬着尊者阿迦曼。这就是为什么每当尊者阿迦曼不接待其他访客而有空的时候,常常跟他作非正式的谈话。事实上,很少人能够坦白而不害怕地跟尊者阿迦曼谈话。

这个在家人非常热爱他的妻子和孩子,同时也非常地感动于尊者阿迦曼。每当尊者阿迦曼忙着接待客人或其它工作的时候,他不会以任何问题来麻烦他,但会在尊者阿迦曼面前顶礼(表明他就在住处附近),然后就去帮助其他的比丘和沙弥做些体力的工作,因为他跟他们特别亲密。每当机缘许可的时候,尊者阿迦曼也喜欢跟他作非正式的谈话。

◎ 内在的法拉(比丘身份) 

尊者阿迦曼在他的时代里,就有关于善知根性和他心通而言,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待其他人(也许是访客或弟子,比丘或在家人)的方法,是非常地个别和独特的,在各种机缘下,对所有的人们都没有既定的模式。

当他在乌东泰尼城的诺涅尼维特寺,作雨期安居期间,有许多比丘弟子接受他的训练和引导。当时的寺院远比今天来得安静,因为没有许多人们或汽车到那里。所有到那里的人都是动机善良而行为端正的,没有人怀着恶意来看他,不论是刻意或无心的。住在那里的比丘和沙弥,都能够投注他们所有的时间于内在的开发,而不被任何障碍所分心,有很多的比丘都达到了他们的希望。

在晚上,排定教导比丘们的时间里,他会以戒德开始开示,然后提到禅思、智慧和解脱,然后他会详述法义的实践方面──一般修行人如何遵从那些修习才能达到这些等级的法义。

他经常强调守戒的重要,那表现出比丘生活的特征。一个修行人不应该忽视戒德的重要性,绝不能认为它不太重要。不持戒就会无惭无愧并会违背其它的禁令。由于恭敬的持戒,一个修行人不会被内疚所困扰,如果他把这样的持戒与为了禅思和内明的努力结合在一起,迟早他会得到内在的比丘身份,那意指一个预流者、一来者、不还者和阿罗汉的道与果,这使他能够稳定地净化他心里的烦恼。这就是泰语法拉(从巴利语Vara,意即卓越的意思。中译注:译为长老),那意味着言行的典范,优良的戒德、禅思、智慧、解脱和解脱知见(内明)。

没有这个内在发展,一个比丘会被他自己的下级情结(中译注: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取、疑)所摧残,他消沉抑郁而不以其出家为荣。这不是如来弟子的生活方式,他必须勇敢地行善避恶,追随着佛陀的足迹,忠于他自己和忠于法义。就像佛陀一样,圣弟子也是善逝的,由于本身没有恶意,无论他走到或住在那里,他都播种着无害的种子。他永远专注于法义的芬芳,而由念住与智慧的光明所引导着,他绝不会被自我的愚痴逼入绝境。像这样的人才是如来真正的弟子,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要紧记在心。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