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并非不断烦恼,
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画龙后点睛
提要:
·“烦恼即菩提”并非不断烦恼,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画龙后点睛
·外道执于止,不能了生死,禅乐不肯舍,所以出不了三界
·外道生天,由于他“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行善而不断烦恼,最多只能生天,这是外道生天的路线
·佛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一、“止”~依心一境,得诸轻安等。
二、“妙止”~依得止已,而起观慧,由观慧力,引生轻安。
三、“观”~正智缘谛,不颠倒见。
四、“妙观”~轻安起已、观慧复生、乃称净慧妙观。 |
“烦恼即菩提”并非不断烦恼,
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画龙后点睛
所以禅师一句话,要懂的人才起作用,不懂的人尽搞错。有的老修行人说出来的话,太简单了,大部分人都听不懂。比如听到“烦恼即菩提”,有人听了就不肯断烦恼,他说“烦恼断掉,菩提也没有了,烦恼即菩提嘛。”这句话哪是这么解说的?所以佛法不要讲得太简单了。画龙点睛的事情是有的,可龙都没有画好,你要点睛,最多点上两个墨团团,谁知这是两个眼睛?你想得好:我点上去,龙就会飞,也只能飞出两个黑团团来。所以末法时期众生好高骛远,专门贪高、贪简单,结果自己全弄错,应该是先画龙,后点睛。
外道执于止,不能了生死,
禅乐不肯舍,所以出不了三界
上面讲修止,下面讲修观,修观很重要。外道为什么不能了生死?了生死要靠觉悟、要靠智慧。佛教修四禅八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可是路同果不同。区别就在外道习惯于修止,他不修观。妄想一止住,人舒服得不得了。妄念止住,人就入定了,可是外道入的是世间定,不能出三界,而我们佛教入的是出世间定,性质两样。别说外道执着、不断烦恼等等,就说止观吧,外道修止入定非但舒服,而且还出境界,他就迷掉了,以为这就是究竟。执着这个乐,不肯空掉,所以超不了三界。
外道生天,由于他
“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外道修禅定,只要多做好事行善,不做坏事也能升天。外道升天是靠想的力量,他是“厌下界粗苦障”:他专门想,现在我呆在下界,这个环境又是粗又是苦,又是障碍多,所以厌离;“羡上界静妙离”,他一心想到上界去。他整天这么想,命终就升上去。可是他最多升到天道,不能出三界。
行善而不断烦恼,最多只能生天,
这是外道生天的路线
所以你们要想到彼岸,千万别搞这一套:人间苦,天上乐啊,这是外道路线。从前我在温州讲法,有个女孩子精神有点毛病,别人劝她信耶稣,这个毛病就会好。她就经常到教堂里去,可是没什么效果。后来听听佛法倒有效果了,所以一定要请我到她家里去。我到她家里坐了没多久,教友来了,见面总不能不说话,我就说:“你这个房子很宽大很舒服嘛。”信耶稣的人就说,“将来我们升到天堂,天堂的快乐比人间不知道强多少倍。”这条就是外道的路线。如果你们信佛修行也走这条路线,虽行善而不断烦恼,那你也最多到天堂,因为路线有问题。
佛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
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我是希望你们提高一点觉悟,这个觉悟是释迦佛讲法的觉悟,不是从某个凡夫那里听来的观点。释迦佛讲四谛法,“此是苦”,要你承认这个世界是苦。可是他不是光讲苦,还讲“此是集”,给你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苦的根源是烦恼的聚集,修行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而现在讲苦的人尽讲娑婆世界苦,做人苦,却不去断烦恼,只想到极乐世界去;又讲极乐世界是多么快乐,不需要劳动,想吃什么一想就来,想穿什么衣服,一想就披上;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真是快乐无比。所以有一个老太太就说,到极乐世界去扫扫地,我也高兴。法师就批评了:“极乐世界还要你扫地吗?”这样的宣传和引导,对不懂佛法的人来说岂不也在“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