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调 气 观 (10)

          ───────────────────

               (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7

 调气能使呼吸轻柔细长,
促进健康,能使人改掉粗暴习气

提要:
 ·心身一体,气调不好,修心就会受干扰
 ·调气能使呼吸轻柔细长,促进健康,能使人改掉粗暴习气
 ·话多易伤气,可以修止语
 ·修行要有科学态度,修止语要逐步来
 ·学佛法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

如何避免气短~讲话吐气勿急,发声勿太粗
  ~勿急躁,勿因贪而争,因恼而躁
  ~心平和,心平则和,英雄气短,不平和故。
  ~饮食淡薄,气喘常由美食故。

 

 

心身一体,气调不好,修心就会受干扰

我们已经明确了气对于人体很重要。人活着全靠一口气,气对于我们的寿命,对于我们的修行都很重要。既然是心身一体,如果气不调好,我们修心就会受到干扰。就好比一个人身体不好,修行也修不好,因为身体不好会影响情绪。

调气能使呼吸轻柔细长,促进健康,能使人改掉粗暴习气

调气还能使呼吸轻柔细长,不急不猛冲。气有两种,一种很短促,一种很细长,细长的气能促使身体健康长寿,还能使修行人心容易定。短促的气不好,呼吸短促的人往往身体不大正常,比如胖的人往往气短,身体就不大正常。我们修调气,吸进去的是清净的气,吐出来是污浊的气,以清净的空气去排除污浊的气,好像在给身体洗澡一样。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修行人的身口意慢慢就会改掉种种不好的习惯,慢慢就会安静起来,文明起来。种种急躁的情绪、粗暴的动作逐渐就会消失。在这种全面变化的基础上,我们的气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再来修调气,那就更起作用。

话多易伤气,可以修止语

今天讲到“如何避免气短”,气跟情绪,气跟生活都有联系。一个人的气进进出出无非是两个地方,一个是鼻子,一个是口。一般来说,鼻子是吸气,口是吐气。口一般在说话时用气比较多,古人也说,说话太多的人就容易伤气破气,形成中气不足。所以有一种修行方法叫“止语”,或者叫“禁语”,规定一段时间不说话。有的修行人止语半天,还有的全天止语,别人跟他说话,他不开口就用笔写。我年轻时在上海佛教青年会,头一次看到雪相法师修止语时,他在胸口挂了块牌子,写了“止语”两个字,他回答人家的话总是用笔写。

修行要有科学态度,修止语要逐步来

如果你要修这种方法,要科学一点,修行不是你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的,千万不要看了不正规的书或者听了某些人的话就去乱搞。要做到止语也不简单,我们做居士的,不可能挂块牌子啊,那样人家不要笑你?就是挂牌子也很容易忘记,人家上来一问,你就开口了,开了口,心想:“再从现在开始止语吧。”那不是说话前止语,成了说话后止语。可是第二次又开口了,所以止语也不容易的啦。

还有一点也不容易,嘴巴不说话,人的情绪没有地方发泄,搞不好要出事。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修行就是那么简单。佛教是科学,要有科学的态度,学止语最好一点一点来。譬如你先止语两个小时,然后再半天。如果你一下子就定三天,到了第二天你火气特别大。如果你硬是憋住,那就要发脾气了。人家知道你止语,躲得远远的。开始你觉得挺好,你们最好别找我说话,后来想找人也找不到,结果在房里丢东西、发脾气,痛快痛快。这跟闭关的情形差不多,只是没有闭关厉害。

学佛法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

现在年轻人好高骛远,一学佛马上想高,第一个念头:我要出家;第二个念头:我要闭关;第三个念头:我干脆到深山老林里去。尤其是知识分子,要求高、希望大、喜欢冲动、容易脱离现实。我当年在上海某个大学,晚上开禅定班讲课,下课了,有些学生一定要我到他宿舍里去坐一会儿。一谈起来:“我总有一天要到深山老林里去苦修。”你真的去了,要不了两天就要掉眼泪。”所以止语也不能随便乱修。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