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定境观空,就能更上一层
提要:
◆ 修空观,看到佛菩萨,就已经离开观境了
◆ 观外境性空,能提高适应力与转化环境的能力
◆ 观妄境空,不执妄致病
◆ 把定境观空,就能更上一层
修空观,看到佛菩萨,就已经离开观境了
有的人在修禅定的时候,观蔚蓝色天空,忽然天空中出来一道极亮的光,他以为很殊胜,其实这已经离开了观境。你观什么就要现什么。观蔚蓝色天空就是蔚蓝色天空,不准别的东西出来,一出现别的,观境就被破坏了。从前禅定班还有一个人,初学空观,向我反映,“我观大草坪,越观越高兴,平静的原野,我骑着一匹骏马正在奔。”空观里有骏马吗?还有人说,“我一观蔚蓝色天空,就看到两架飞机。”那也不合标准了嘛。后来才弄明白,他是在龙华飞机场工作,他的工作就是昂起头来看飞机,所以一看到蔚蓝色天空,飞机就出来,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
有人还特别高兴:“我修空观,看到佛菩萨了。”他不知道他已经离开观境了。所以禅宗有句话,“魔来斩魔,佛来斩佛。”不懂的人一听,以为罪过罪过,其实这里说的斩佛不是真的佛,是妄境的佛呀。禅宗的特点是,说话不掩饰的。
所以你在妄境上高兴、执著,那就糟糕了,一欢喜入欢喜魔,一恐怖入恐怖魔。这些在你们初学禅定时,都要给你们讲清楚,不能脱离理论去修。要知道一切的境界都性空,都是虚妄不实。
观外境性空,能提高适应力与转化环境的能力
从现实生活中来讲,“观外境性空,能提高适应力与转化环境的能力。”既然你能观环境性空,你就能把环境转化,能转化,即能适应环境。举例来说,如果你真的有修持上的定力,不管面对多少人,你都能犹如步入无人之境。即使你只是理论上悟一点,也受益不浅。
比如大礼堂里坐满了人,初上台的人都有点紧张,一眼望下去,下面的人一个也看不清楚,只看见底下是一片黑头发。理论上告诉你,哪怕下面有一千个人,也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仅仅是一千个一,你把它分开来就不害怕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会心一定,不过眼睛看下去人还是很多,还是怕。还教你一个办法,你只盯着一个人看,看到谁就跟谁说话。比如你眼睛看到小李在这儿,你就朝他一个人说话,这样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快就起来了。
一般老修行能做到泰山压顶面不改色,现在有的孩子照样能非常老练地上电视台表演,难道他一生下来就是这样?也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如果你要培养一个胆小的孩子,让他胆大一点,也有方法的。他一个人不肯上台,你首先叫他参加集体大合唱,他在同学的旁边,开始紧张得唱不出来,看看这么多同学在唱,他也能唱出来了,慢慢放松了,唱得高兴了,一个人也敢上台了。什么都是性空呀,何必这么执著呢?
观妄境空,不执妄致病
我苦口婆心讲得这么细致,这是我的慈悲心。前面一课,我大讲特讲“观病性空,能促进康复”,主要是安慰、鼓励某个同学,提高她的觉悟和认识,可是她不听,还反过来说,“老师,你不了解我,我这个疼是真的疼,不是假的疼。”那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法成了对牛弹琴了。所以不接受佛法的人是出不了智慧,解脱不了自己的。
“观妄境空,不执妄致病。”就是刚才讲的要把妄境观空,你观一切皆虚妄,就不会得禅病,也不会有心理病态。平常我们讲的心理障碍,就是心理病态。
把定境观空,就能更上一层
必须要通过观境才能进入定境,入定后的定境跟平常的观境体会是不一样的,定中出来的境界真是殊胜。可是你不要太高兴,也不要执著,太高兴了要出魔,叫欢喜魔。所以对定境,也应该观空,你能把定境观空,就能够更上一层。禅宗有句话,“百尺竿头,更上一层。”一根很长的竹杆,你已经到顶了,还叫你更上一层,那是上到哪里去啊?那不是空吗?所以空了才叫更上一层,你不空,随便你怎么用功,也不过从竹杆底下爬上去,越爬越高,进步是在进步,可你仍然在竹杆上。
我又想起一个比喻。有人说竹子里边一条虫,嫌往上爬太吃力,就图方便横穿,因为横穿路短,往上爬路长啊。可能举这个比喻的人自认为比释迦佛聪明,佛经里没有横穿这两个字吧?佛经里只有直心办道场,叫你笔直地走,不走弯路就是捷径。就算这条虫特别聪明,一直横穿也不拐弯,穿破出来了,仍然是一条虫。要空才对。
我们不管走什么路,不管修什么法门,一定要做到空掉。《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使你是一条虫,也要空掉虫相。我是根据这个比喻来启发启发,一切都不能着相。咱们去到楼上修禅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