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循身观 (1)

───────────────────────

(带修禅定前开示)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傅味琴 2002.7.7-2002.7.27

禅~禅那简称,译静虑

提要:

  ■ 先学理论,后带修
  ■ 空观是一切修法的基础
  ■ 要重视基础,逐步提高
  ■ 把修的观联系定学、禅定品来讲
  ■ 循身观从略到全面
  ■ 禅汉译静虑
  ■ 修禅定要保持环境安静
  ■ 轻往上升,粗重往下沉
  ■ 粗人和细人里大有学问
  ■ 身体没有变化,智慧也不会大
  ■ 噪声对人体不利
  ■ 心安静是更细一步
  ■ 禅在心里用功
  ■ 佛门不静,过大于功
  ■ 没人管是很危险的事情
  ■ 争取青春活力,靠静
  ■ 虑是思维
  ■ 烦恼沉下去,也会爆发出来
  ■ 再再思维曰修
  ■ 初进门的修行人,用功就在思维上
  ■ 要通法义去烦恼,才可进入无念状态
  ■ “虑”很重要,没有思维能力成了白痴
  ■ 听非法喜欢的人听正法会生气
  ■ 医生百句,竟然不及病友一句
  ■ 通过思虑把错误的滤干净

先学理论,后带修

  今天是我们九峰山禅定静修苑的禅定学习的第一天,这次的因缘是闽东佛学苑女众专修班跟佛协文教部合起来主办的,定于2002年7月7号起,每期是七天。今天我们先讲课,每次都是先讲课,最后留半个小时带修禅定。

空观是一切修法的基础

  这次首先跟大家讲的是循身观,以前在你们专修班里教过空观。这一次刚参加的新同学,如果想了解一些空观的内容,可以请辅导老师给你们略微指导一下。反正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在开始总要先加一些空观的修法,因为空观是一切修法的基础,也是一切修法的成就。这次的讲课并不完全跟大家讲戒定慧的定学,以后非但要跟大家讲定学,而且还要讲《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这样可以逐步地把层次提高,这是从理论上说。

要重视基础,逐步提高

  从修的观法上也要有层次逐步提高,我们今天所学的观,可以称为基础观,完全是给同学们打打基础。基础比盖高楼大厦更为重要,有基础高楼大厦才盖得起来,没基础盖起来的高楼大厦也要倒下来。末法时期佛弟子修行很难有成就,为什么道理?都是没基础想盖高楼大厦,自以为盖起来了,谁知道还是空底,也不能够实际地用上去,过不了多久又垮下来了。所以基础是相当重要,我们学法用功,应该知道花在打基础上的时间必须远远超过你将来成就的时间,否则你这个成就是不可能来的,基础越牢,将来成就越快。

把修的观联系定学、禅定品来讲

  今天讲的是根据定学,根据《阿毗昙论禅定品》。提几句跟我们今天修的观有联系的内容来讲一讲,我们已经写了一些提纲,这些提纲我建议你们最好抄下来,抄完了可以把提纲背出来,容易记忆。但是对于提纲的种种法义的理解更重要,不理解你得不到里面的好处,所以必须要讲一讲。

循身观从略到全面

  这次我教的循身观是比较全面的,分三部分来教。第一部分叫略循身观,第二部分内循身观,第三部分内地大观,这三个观名都是我为了教禅定,有步骤有系统方便地取的三个名字,把这三个观合起来,在佛经里面统称为“循身观”。

禅汉译静虑

  禅是禅那的简称,印度话叫禅那,简称禅,汉语翻译叫静虑。

修禅定要保持环境安静

  静,安静的静。所以修禅定的人,修禅定的环境都必须要做到安静。你们初到佛协文教部或者初到闽东佛学苑,头一天就要给你们上纪律课,纪律课有一条,“要保持安静”,而且逐渐逐渐你熟悉了,要严格要求,走路要轻,说话要轻,哪怕搬一个椅子也要轻。

轻往上升,粗重往下沉

  为什么要这样子来保持安静呢?轻的反面就是粗重。打个比方来说,粗重的东西都会往下沉,轻的东西会往上升,这个比方也有道理的。修行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粗重,从人道一直往下沉下去,人道沉下去就是三恶道。那么修行人能够使自己修到轻柔,就会往上升,往上升就是天道。

粗人和细人里大有学问

  人间也是这样,看得出来,这个人说话动作很粗重,人们眼光里就把他看成是粗人;这个人说话行动很细巧、很文雅、很轻柔,人们就把他看成是细人。所以在生活里有许许多多是我们值得研究、学习的地方,可惜我们不注意,很随随便便,总认为粗人嘛就粗人啰,有什么关系呀?你细人嘛就细人啰,有什么了不起呀?不知道这里边大有学问。

身体没有变化,智慧也不会大

  拿人的身体来说,头发又粗又硬,这个人脾气很硬;头发很细柔,这个人性情比较温柔。皮肤也是这样,粗皮肤的人,这个人毛细血管还没有通;皮肤很细柔、滋润,这个人毛细血管比他通得多。从前有的参禅修禅宗的,为什么我提修禅宗呢?因为现在学我们这样的禅定已经很少了,一般说修禅宗的比较多。有的修禅宗的人皮肤又粗又黑,这就是没有上路,因为他自己的身体都不能调整,毛细血管没有畅通,四大没有转化。如果身体没有变化,智慧也不会大,被身体绑住了。所以如果不通过生理跟心理的调整,心理就是个性脾气的改造,光靠打坐是很难开悟的。我讲佛学的观点就是从科学、辩证、现实这样的基础上来讲。

噪声对人体不利

  要使自己能够从粗到细,第一步就要学会安静,不静对人体的扰乱很厉害。生活在家庭里的人,多看了电视容易生电视病,乃至会发神经病,因为噪声干扰。在一个噪声很厉害的地方,人的寿命不可能长的。城市里的噪声厉害,现在尽量要求减少城市的噪声,噪声对人体不利。那为什么人偏偏喜欢住在城市里呢?一个他贪享受,第二个他习惯了。不管你习惯不习惯,这种作用、这种道理是客观存在的。

心安静是更细一步

  环境要安静,我们的身口能够很文明、很轻松、很细巧,我们才能够做到心里的安静。要做到心里面的安静是比较更细一步,也就是说环境吵闹,脾气很坏,烦恼经常出来,你想断妄想,你想止住妄念,那是不可能的,那是白费劲。粗的都搞不好,你能搞细的吗?

禅在心里用功

  修禅定最后、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点:在哪里用功?说到底还是心里用功。所以禅在哪里?过去佛门外面的人经常把禅胡说八道,什么一指禅,他认为禅在指头上;还有二指禅,什么两个指头往地上一指,他人会倒竖起来,那么人们以为禅就在两个指头上。所以社会上的外道,包括气功,武术家乱用佛教名词,就把佛法搞得乱七八糟。禅在心里,修禅的人完全是心里用功,并不是指头上、腿上用功夫,那叫武术啦、武功啦,跟我们修禅的人没有关系。

佛门不静,过大于功

  禅翻译汉文叫静虑。一个人静了,无论对哪方面都有好处。所以我们在静字上要提倡,希望大家喜欢静。在静的情况下学习容易学得进去, 在每个学校里都主张安静;在静的情况下身体容易恢复健康,在医院里也主张安静;那么修行呢更要主张静。一进寺院是修行的地方,是三宝的地方,一进门首先要做到安静。如果来烧香拜佛的人把寺院搞得像个茶馆,像个娱乐场,声音嘈杂,大声叫喊,我看这是过大于功,也就是你的功德还比不上你的罪过。因为你把三宝的地方破坏了,严肃地讲这是破坏佛门,你破坏佛门的清和静,就是破坏了佛门。由于不听法不懂,一年又一年始终是这样,由于不懂,又偏偏不想学法,那么更加形成了现在这样乱糟糟。

没人管是很危险的事情

  而佛门里的人又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习气。有一种思想是封建社会儒教遗留下来的,不要多管闲事,所以从来也不管人家。没人管嘛,吵吵闹闹就不会停止呀,要有人管,你也管,他也管,他就不敢这样。还有一种习气,懒得管,我何苦呢?管不好还要生我气,连说几句话劝导一下也很懒惰。开头嘛觉得挺烦,后来嘛天天这样,自己也习惯了,一习惯,习以为常更不管了。所以现在佛门有许多地方已经不像佛门了,这是很危险很悲哀的事情。

争取青春活力,靠静

  佛门最要紧是静,佛门讲究断烦恼,你不静怎么断烦恼?佛门讲究开智慧,你不静智慧开不出来;佛门讲究要长寿健康,你不静你怎么长寿?从我们中国文字来看,静字就是一个青一个争两个字拼起来,可以这么解说:如果你想争取青春活力,就要靠静。

虑是思维

  虑呢?虑就是思虑的虑。有人以为修行不要动脑筋,那是外道修法,佛教不是这样。外道修空是空空洞洞的空,什么都不动脑筋,结果修到后来变成傻瓜那样,在旁人眼光里看他是一个傻瓜一样的人,就是灵敏度没有了。可是外道为什么要这么样搞啊?因为他们拿到好处,这个好处挺可怕的,就是所谓出功能,所以他们放不下,认为自己这样做是没错。贪出功能把自己脑子搞坏了,从此开不出智慧来,你怎么了脱生死?

烦恼沉下去,也会爆发出来

  你断不了烦恼休想了脱生死。一个傻瓜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烦恼,其实不然,他没有通过修行,怎么断得了烦恼?他没有修过断烦恼方法,怎么能断得了烦恼?那么这是什么现象?烦恼被他沉下去了。从心理学上讲,从意识沉到下意识里去,下意识的海洋群能够放很多很多的人的种子;从佛学上来讲,沉到八识田中去,有一天假如暴发出来,那会猛烈得很厉害,非常危险。不懂佛法的人他认为是好事,其实是坏事,或者说他认为是坏事,其实恰恰是好事,经常要搞错。

再再思维曰修

  再回过来讲,佛法修行要通过脑子的,闻思修嘛,听了法要思维,思维就是用脑子去思维。真正讲到闻思修的修,修字怎么讲,修字并不是叫你一天到晚拨念珠叫修,修的解说是再再思维曰修。你想不通的问题,听了佛法以后,照佛法的原则,一再一再去想,想到后来想通了,这就叫修。所谓我们在用功的时候,修念佛也好,修念咒也好,修禅定也好,这些都是一个工具,被我们所利用的工具。而真正的修全在心里用功夫,心就是思维,就是念头。

初进门的修行人,用功就在思维上

  如果你没有得到什么亲证的话,全都属于初进门。哪怕你年纪老了,也只能算初进门。说我早进佛门,那是你早进山门,法的门你还没有进去。初进门的修行人,用功就在思维上。

  很多人听了法从不去思考。如果你肯思考呢,比如像你们女众专修班,如果你听了法肯思考,你在开讨论会的时候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如果你开讨论会没什么话好说,可以说明你平常没有思考。

要通法义去烦恼,才可进入无念状态

  要通过思维把一切法义都通了,一切问题都能够了解了,基本上烦恼也断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才能够排除思维,所谓进入无念状态。哪可以对初进佛门的人一开始就叫他不要听法,因为听了法会去想法义,多动脑筋,那就等于不要他思维。佛教可不是这样子的,这种观点已经是成为佛门里的外道。像这种人修的定,什么念头也不要想,是外道的无想定。外道的无想定就是什么也不要想,空空洞洞,这样的一条路线是很危险的,在断烦恼了生死上是不可能成就的。末法时期证果证道的人是极少极少的,不是不可能,他路线错了。

“虑”很重要,没有思维能力成了白痴

  所以这个虑很重要,我们不通过思维,你怎么能够辨别这个对这个错;不通过思虑,你怎么能辨别这个是清净,这个是肮脏,正法和邪法你都搞不清楚。打个比方来说,鼻子没有知觉,你怎么能去辨别这是香味这是臭味;舌头没有知觉,你怎么去辨别这是苦的这是甜的,辨别不出来了嘛。那么脑子也是如此啊,脑子没有知觉了,这个算什么人啊?植物人啦,脑子没有思维了,这个就是白痴啊!

听非法喜欢的人听正法会生气

  有时候善知识说真正的正法,有些人却不喜欢听,而且听了还生气。有时法师讲起来很风趣,听的人哈哈笑,高兴完了,再想想才明白这些都是批评的话,越想越生气,那就等于听不进去。而不是正法的流言,东一句西一句,却特别喜欢听。

医生百句,竟然不及病友一句

  好比一个病人应该听医生的话,可是病人有一个普遍的习气,就是不喜欢听医生的话。医生只好委托这个病人邻床的病人:“你替我们劝劝他,我们医生说一百句话还不如你们说一句话。”就有这种现象。同病房的病人说什么,听得来真相信啊;医生叫他这么做,他挺不高兴,说这个医生年纪轻轻,我才不相信他。

通过思虑把错误的滤干净

  讲经说法,不能离开经文。静虑嘛,闻思有个思,修禅定有个虑,你只有通过思虑你才能把禅定修起来。比如说,禅定要止住妄念,妄念起来了,你就知道这个是妄念,我应该把妄念息下去,不要再想下去,这个过程就是虑。比如你去修一个观,结果这个观你观错了,跟要求的不同,你自己会觉得我观得不对,我重观,这个就是虑,哪能可以没有虑呢?

  总的来说,虑是虑清心里的渣子,心里的烦恼,心里贪瞋痴的妄念,都要把它虑除。就好像过滤器一样,通过过滤器这个水就干净了,不干净的渣子全都滤掉了。

                           (2002.7.7未完)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