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循身观 (2)

───────────────────────

(带修禅定前开示)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傅味琴 2002.7.7-2002.7.27

“静”即止,“虑”即观

提要:

  ■ 止是止住妄念
  ■ 并非不要正念
  ■ 不能不要佛法的正念
  ■ 醒过来的人样样空
  ■ 追求太多,修空就困难
  ■ 出了妄境,并非定境
  ■ 利用种种境作修禅定的观想
  ■ 能辨别纠正错误,就是观的作用
   

止是止住妄念

  “静即止,虑即观”,止不是止住念头。如果你有止住念头的水平,也用不着修什么了,念头全止住了,你想修也修不起来,因为你已经没有念头了,怎么修啊?听法你也不必听了,听了也没用,法师讲了一个小时问你:“你听到几句了?”“我一句也没听到。”“为什么?”“因为我已经没有念头了。”其实你连这句话也讲不出来,你没有念头的人能讲这句话吗?

并非不要正念

  止是止住妄念,并非不要正念。比如洗衣服,洗衣服是洗掉衣服上的肮脏,并不是叫你把肥皂也丢掉,要利用肥皂去洗衣服,要利用正念去排除妄念,这个要懂。你说把正念也止住,好比肥皂也不要了,那岂不笑话?肥皂是洗衣服用的,为什么要丢掉呢?你为什么不要佛法?佛法怎么会错呢?难道说学了佛法反而偷东西了?所以种种的邪说,这么一说,那么一说,说得人家相信。今天我要讲法了,我也只能这么一说,那么一说,把这些错误的纠正过来,不是我罗嗦,他们太罗嗦,说了那么多。

不能不要佛法的正念

  止是止住妄念。有人说:“听了法以后,念佛念不好了。”意思是正念也不要了,那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心里有阿弥陀佛吗?说“没有,我只是嘴巴动动,心里没念阿弥陀佛。”那你往生不了啦,因为你没有信、没有愿、没有行。说我念佛时心里有阿弥陀佛,那不是念头吗?阿弥陀佛是正念啊!你既然这个正念要,为什么佛法的正念就不要呢?我看方向不对,搞错了。

醒过来的人样样空

  所以静是止,止是止住妄念,什么叫妄念?虚妄不实。法上的正念全能够达到一个目的:断尽烦恼到彼岸,是真实不虚。我们的贪瞋痴是虚妄不实,到后来,如果你还有信佛的善根和种子,以后多少还会醒过来。我过去想得挺好,现在看起来也是一个贪,一过六十岁就会开始想:自己快要死了。有句话“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为年轻时候你所追求的所希望的,想的是很有意义却既不能度自己,也不能度众生。今世忙了一辈子,下世还是生死流转,醒不过来的人样样有,醒过来的人样样空。

追求太多,修空就困难

  非但要停止妄念,修禅定的,还要停止一切追求,不要追求太多了。你追求多,房间里的东西多。房间里东西多,你在房里修空观就非常困难。

出了妄境,并非定境

  说件我从前的事,从前我好心编出一套一套心理治疗的磁带,有很多的录音拼起来,这里取一段那里取一段。我周围的录音机有好几架,在阁楼上,我一天到晚按录音机,噼哩叭啦,噼哩叭啦,一会要放这个,一会又要按这个,到晚上修定也懒得把录音机拿掉。出了境界啦,旁边的录音机我闭着眼睛能看得清楚,而且录音机还会放光。不是人放光,录音机放光,你说这个是定境还是妄境?哎,形成一个笑话啦,这是举个例子。我们要喜欢静,喜欢空,减少自己的追求,才能到彼岸。

利用种种境作修禅定的观想

  “虑即观”。虑就是观,在禅定中作观是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得见的种种的境来作为我们修禅定的观想对象。比如空观观蔚蓝色天空,光明观观高空的太阳,还有观晚上的明月,这都是我们眼睛看见过的,作为一个观境,所谓日轮观、月轮观,让我们闭起眼睛心里去想。

能辨别纠正错误,就是观的作用

  但是观不仅仅是在静中修,观还要在动中修,动中修的观就是对日常生活你多看看。眼睛往外看,叫看,心往里观,叫观,是心里想象出来的,也叫心理想象。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环境、人间动态,你眼睛看到的,心里去思维、去想、去分析,这也叫观。有人说“看破红尘”,其实你看来看去花花绿绿,最多看厌了,没有看破。有一时期没看,等你又看了,觉得又好看了。真正看破要通过观,把每件事物的来龙去脉观得清清楚楚,究竟是快乐是痛苦,它每个阶段的变化,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举个例子说,为什么现在吸毒的人这么多,因为开始好玩,由于坏人的引诱,觉得吸了以后挺痛快,那就错了,没有看全过程啊。如果再看看吸毒以后的家破人亡,皮包骨头,戒毒的时候种种痛苦,看到这种可怜可悲可怕的情景,就明白了,吸毒是害人!吸毒是极其痛苦啊!你以后就不会受迷惑了,应该这么叫观。所以越观越明白,世间上的事情越观越看破,这样解说你们容易懂。所以能够辨别正确错误,能够把错误的纠正过来成为正确的,那这就是观的作用。

返回页首

止~使心住于所缘境上,
不弛散于其余的境

提要:

  ■ 心一动,飘到其他境上就不叫止
  ■ 以一念制万念
  ■ 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
  ■ 心飘出去了,要赶快拉回来

心一动,飘到其他境上就不叫止

  “何谓止观”,什么叫止观?从法义上来讲,使心住于所缘境上,不驰散于其余的境,这是止的定义。使你的心住在所缘的境上,不从这个境上分散到其余的境去,心于这个境上一动不动,这叫止。比如你看见红灯,你闭起眼睛来,心就在这个红灯上,没有离开红灯,红灯是打个比喻,一般是观红光。修蔚蓝色天空,心就没有离开过蔚蓝色,如果心一动,从蔚蓝色天空飘到了旁边有座山,山上有棵树,那就不叫止,以上是止的定义。

以一念制万念

  修禅定是如此,念佛也是如此,利用一句佛号以一念止万念,成千成万的念头,你都要止得住,止不住就不能一心不乱。念佛号时心在佛号上。本来在念,忽然想:阿弥陀佛啊,我要到极乐世界去噢(众笑),这不叫一心不乱。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尤其是临终一刹那最关键的时候,满脑子在想。临终达不到一心不乱,你能往生吗?说往生啰,那是不懂佛法的人说的。临终的心怎么样,只有他自己知道。怎样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入定,定就是一心不乱,所以修止要狠下功夫。

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

  你们来到这儿,有出家人,没有出家也叫离家吧,你们现在是学法时期,要抓紧地学。真正用功修止就可以修三年,你想止住妄念没有这么简单。至于说有的人念佛三十年六十年,也止不住妄念,这是她不懂该怎么个去修止。说没有到一心不乱往生不了,这句话有些人听了很反感。因为有人讲过,万人念万人去,你怎么说往生不了呢?所以后来就变成“只要念就能往生”。他不想想一心不乱是佛说的,说万人念万人去的是古时候的一个修行人。二者说法不同,你听哪一个?所以不是靠念才能去,要念到一心不乱,一个妄念也不出来。

心飘出去了,要赶快拉回来

  心跟你所缘的境飘出一点所起的念头,就是妄念。修止就要修到一个妄念也没有,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你观的这个境。我们学禅定要懂理论,念头一飘出去,赶快把它拉回来,慢慢又飘出去啰,赶快再把它拉回来,要这么用功才慢慢会上路。①

  (①根据傅老师2002年7月7日讲解编成。讲解后带修15分钟,第一次带修时口授修法,待整理后编入。)

返回页首

观~使心于所缘境上起简择作用

提要:

  ■ 修观能出智慧
  ■ 观察、鉴别,才纠正了很多错误
  ■ 扑灭求知欲是愚蠢的
  ■ 我们带着求知欲走进了佛门
  ■ 佛门应该比世人智慧更高
  ■ 愚到一懂不懂,还能翻身吗
  ■ 不求懂,连生活都不会料理
  ■ 进佛门是对人生有更高要求
  ■ 要有更高的认识来看待一切
  ■ 不依佛法观点是个不正常的佛弟子

修观能出智慧

  观,使心对所缘境上起简择作用。鉴别选择,就叫“简择”。否则的话,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出好还是坏,正还是邪,对还是错,非但不能出智慧,而且本身就是没有智慧的人,所以我们修观就能出智慧,使我们智慧不断增上。

观察、鉴别,才纠正了很多错误

  当然,所有一切的观都要通过自己内心的思维,从思维中来区别。我们从出生以后开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在观察种种,鉴别种种,所以我们学会了很多不懂的东西,纠正了很多错误,累积了很多经验。

扑灭求知欲是愚蠢的

  我们出生以来有一个本能:喜欢研究,有一种好奇心。你看小孩子什么都要看一看,问一问,所谓叫“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使我们今天人类的知识能够广博、丰富起来。如果把这种求知欲都抹杀了、扑灭了,这对人类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也是很可怕的、愚蠢的。

我们带着求知欲走进了佛门

  我们带着世间上的生活经验,带着我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今天走进佛门,咱们觉得好奇,咱们不了解,很想知道一下,或者虽然知道佛教种种伟大,到底怎么个伟大?菩萨到底跟常人有什么不同?修行到底怎么修的?我们想知道,我们是带着求知欲进佛门来的。

佛门应该比世人智慧更高

  顺便插一句,如果在佛门里提倡叫佛弟子不必求懂,那是愚蠢、危险、可怕。在社会上、世俗生活里,无论是长辈、老师以及周围的人,都没有向我们提倡不要求懂。佛门应该比世俗上的人更懂,智慧要更高,怎么可以提倡不必求懂呢?

愚到一懂不懂,还能翻身吗

  全世界学校里的老师从来也没有对学生讲过:“课本会念就很好了,至于课本里讲些什么你就不必多问了。”这样能称老师吗?如今的佛门竟然出现了怪现象,提倡这样的话的人,还受很多人崇拜。也许他的前辈早就提倡不必求智慧,最好佛弟子大家都学愚。发展到现在,更要愚到一懂也不懂,这样子还能翻身吗?

不求懂,连生活都不会料理

  今天我们能够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还不是从小经过父母指导,老师指导,如果都不求懂,自己生活都不能料理,那这个人算什么人呀?世俗上这种人叫作“精神病”,精神病人自己不会料理自己的啦,冬天了他脱衣服,夏天了他穿棉袄,从来不洗澡。

进佛门是对人生有更高要求

  我们进佛门,是对人生有更高的要求。一个想发财的人对自己的财富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他才去尽他的能力去赚钱,赚不到钱怎么办?他想发财啊,有人就去赌博,赌博输光了还想发财,他会去偷、去抢,而我们进佛门是为了了解佛教,并不是为了来赚钱,也不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

要有更高的认识来看待一切

  过去种种不知道的很想知道一下,知道了以后你必须要更高一层,譬如说,初一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他很想知道初二的课程,他进了初二。一个初二的学生,他是以初二的认识来看一切问题,跟小学生就不一样,这才叫正常。说句有趣的话,初二的学生他自己会抓一个手帕来擦鼻涕,小学两年级的学生,他是缩鼻涕的。假如初二的学生仍然保留着小学两年级的学生不擦鼻涕用缩鼻涕的方法,周围的同学看见了,真是恶心啦!所以进了佛门以后,我们就必须要以释迦佛的观点来看一切,否则你不是擦鼻涕,而变了缩鼻涕。

不依佛法观点是个不正常的佛弟子

  在没有进佛门前,我们原来的生活中也有观,也有鉴别,观可以理解成你对事物的观点,你对事物的看法。我们过去对一切事物的观点、看法以及鉴别、选择,都是按照我们原来的生活环境所给予我们的认识、知识来加以区别和选择的。可是进了佛门,你提高了,懂了佛法了,你必须要以佛法的观点去进行观察、鉴别、选择,那才叫正常,否则的话你作为一个佛门的弟子,变成一个不正常的佛弟子。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