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佛 庄春江编著    008 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着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  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泄,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  “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  “有啊,瞿昙!那又怎样?”  “婆罗门!你曾经准备餐饮,来招待那些到访的亲朋好友了吗?”  “有啊,瞿昙!”  “婆罗门!如果他们没吃你准备的餐饮,那你所准备的餐饮,最后会归谁?”  “瞿昙!如果他们没吃,那些饮食当然还是归我啦。”  “这就对了,婆罗门!你来我面前,对我粗言恶语,侮辱谩骂,我都没接受,那你刚才那些粗恶谩骂,最后又归谁了呢?”  “瞿昙!虽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经给你了。”  “婆罗门!没有我的接受,何来你的给予?”  “瞿昙!那你说说看,什么是接受?什么是给予?什么不是接受?什么不是给予?”  “婆罗门!如果你骂我,我反过头来回骂;你对我动怒,我也回过头来对你动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斗我,我反斗回去,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给予。反之,如果不以谩骂响应谩骂;动怒回应动怒;拳头回应拳头;争斗回应争斗;这就没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给予。”  “瞿昙!我听以前我们有德行的婆罗门长老说,如来、阿罗汉、等正觉在面对别人的怒骂侮辱时,是不会生气,也不会动怒的。而今,你生气动怒了吗?”  这时,佛陀回答说:  “瞋恚永断的人,还有什么事会让他起瞋心的呢?你应当了解:
 善于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
 更何况是全然依于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脱者!
 以瞋怒来回应瞋怒,这是恶劣的人、恶劣的事;
 不以瞋怒回应瞋怒的人,
 才能赢得最难赢的战争。
 因为他不但明白对方为何愤怒,
 也能够让自己沉静而提起正念,
 不但战胜他人,也战胜了自己,
 让自他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
 那不过是个不懂正法的无知者。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
 布施胜过悭贪;诚实胜过妄语。
 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
 但恶人执着于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松动。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
 狂奔的马,要靠缰绳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缰绳,
 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
 不是那手持缰绳控制马儿的人。”
 
 按语:一、关于年轻婆罗门,《杂阿含第一一五四经》还记录了另一个版本:经中说他不但对佛陀口出恶言,还动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经怒火攻心,头脑不清楚了,也没发觉自己是站在下风处,结果不但土没撒到佛陀,逆风一吹,还撒了自己一身,成了动怒者现世报的最佳写照,也与本则故事说的“反归自己”一样。  二、人一旦动怒,就难以冷静,往往因此而失去理智,把学来的佛法道理忘光,结果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来。同时,一发起怒来,第一个身心受怒火煎迫的,必然是动怒者自己,真所谓“未得伤人先伤己”了。所以,动怒真的是一件划不来的傻事。  三、怎样才能不动怒呢?对我执、我见未断的人,要不动怒是非常难的。故事中佛陀举了“调伏”这个大原则。调伏的落实,就是对治错误心态与行为的实践,亦即将“过”与“不及”处,调整回来。当然,在调伏与对治之前,应当先建立“动怒是不对的”、“动怒不是我的佛法修学目标”之类的坚定信念──正见,否则,调伏与对治是无从启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