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教故事

盲人摸象 大萨他婆 

白象和狮子 比舍佉

锄头贤人的故事 八风吹不动

无尽灯 优波离 佛陀问病

三皈依 愚路尊者 还重吗?

一杯牛奶 金刚三昧定 

难陀出家 周利槃陀的故事

五官争功 天下第一傻瓜

一碗馄饨 目犍连救母

故事选读 地藏菩萨的故事

故事与典故 长老偈

上一页

   
 
阿含经故事选 (105)

庄春江编著

103 瞻波城的布萨事件

有一次,佛陀住在瞻波城恒伽池边,正好当地僧团里有一位比丘犯了过错,被其它比丘发觉了,大家都起来指责他。可是,那位犯错的比丘,面对大家的指责,要不是找借口搪塞,就是顾左右言他地逃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但如此,而且还对来责问的比丘怒目相向。佛陀知道了,就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将这个人驱离!为什么要忍受这位异类对大家的伤害呢?比丘们!当他的真面目还没被发觉时,大家会认为他是个好比丘,然而,一旦大家发觉他是团体中的败类时,就应当赶他离开。为什么应当赶他离开呢?是为了不要让其它真正的好比丘,被他污染的缘故。”

※      ※      ※

时间是在一个月圆日,地点则同样是在瞻波城恒伽池边。

这天入夜之后,比丘们依照往例,都围坐到佛陀的四周来,准备进行每半个月一次,由佛陀主持教说波罗提木叉的布萨。

可是,这一回很不寻常,大家围在佛陀四周端坐等待,时间一直在流逝,初夜时分过去了,佛陀仍然保持沉默,没有要开始布萨的意思。于是,尊者阿难站起来,走到佛陀前面,合掌向佛陀请求道:

“世尊!初夜过去了,大家也已经坐了很久,请佛陀开始教说波罗提木叉吧!”

佛陀没有回答!

尊者阿难只好默默地回座。

大家依然安静地端坐着。

中夜将过去了,佛陀还是不开口。尊者阿难再度起来请求:

“世尊!中夜也将过去了,请佛陀开始吧!”

佛陀没有回答!

尊者阿难只好又默默地回座。

大家依然安静地端坐着。

整夜都将过去了,破晓时分已近,佛陀还是沉默着。这时,尊者阿难再一次地起来向佛陀请求:

“世尊!快要天亮了,请佛陀开始吧!”

这次,佛陀说话了:

“阿难!大众中有一位犯戒比丘,还没忏悔。”

这时,尊者目揵连以他心神通,观察在座的每一位,发现了那位犯戒比丘,就走到那位比丘身边,对他说:

“起来,学友!去见世尊,你不可以再和比丘们共住!”

那位比丘竟然沉默不语,依旧坐在原位,没有起来的意思。

尊者目揵连就这样催了他三次,那位比丘依然如故。尊者目揵连只好强将他从座位拉起,架出门外,关门上闩,然后回来向佛陀报告:

“世尊!您说的那位犯戒比丘,已经被我赶出去了。现在,大众已经清净了,请佛陀开始为我们说波罗提木叉吧!”

佛陀对尊者目揵连所做的处置,表示嘉许,并且对大家说:

“比丘们!从今以后,由你们自己举行布萨,自行诵波罗提木叉吧!我不再参加布萨了。因为如来若在杂有不清净成员的集会群中,教说波罗提木叉,论机缘论场合,都是不适当的。”

按语: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增支部第八集第一○经》、《中阿含第一二二瞻波经》,后段取材自《增支部第八集第二○经》、《中阿含第一二二瞻波经》。

二、本篇后段布萨事件的真实性极高,因为除了南北传《阿含》以外,各部律典,如《五分律》、《十诵律》、《善见律毗婆沙》等,也都有所记载。故事发生地点,各本所载不能完全一致,今依《中阿含第一二二瞻波经》、《五分律》、《十诵律》版的记载,取为瞻波城。

三、布萨,原先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传统宗教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斋戒清净。佛陀认同这种精神,所以僧众们每月初一、十五,也仿照这项传统集会举行布萨。佛教布萨的内容,当然有别于婆罗门教或其它外道,主要就是说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原意为“善法的根本依止处”,演申为佛陀所制订的戒条。后来以其有对治烦恼,引导趣向解脱的功能,所以也称为“别解脱”、“从解脱”。布萨是每一位僧众都必须参加的,布萨开始前,与会者若犯了戒,必须先依戒律忏悔处置。也就是说,佛教的布萨,是确保僧团清净和谐的一个机制。

四、初夜、中夜、后夜,是佛陀时代印度人对夜晚的划分。如果夜晚是从傍晚六点开始,到隔天清晨六点黎明为止,初夜则是傍晚六点到晚间十点,中夜是晚间十点到零晨两点,后夜是零晨两点到清晨六点。

五、瞻波城的布萨事件,对往后佛教布萨制度,开启了新的一页。从此以后,佛陀不再参加布萨,而由僧众中的长老来轮流主持。如此一来,原来佛陀依戒条重于解说、教导的“说戒”,就转而为重于忆持与规范的“诵戒”。再者,由于长老的轮流主持,所以对所诵的戒条,应有统一整理与分类的实务需求,可能因此而开启了圣典结集之端,集成了《五波罗提木叉经》。这比“法”的圣典结集在佛灭后才正式展开要早了许多,推断约在佛陀六十岁左右。

六、故事中那位被驱离的比丘,到底犯了什么戒,经中并没有说明,看来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反而是不坦承自己行为有错,逃避悔改,甚至是阳奉阴违的行为。团体中如果存在这种人,形成坏的模样,时间久了,其它原本没问题的,也纷纷有样学样,就好像污染扩散开来一样,最后形成一股歪风,整个团体无法清净,好人纷纷求去,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反淘汰。修行团体如此,一般团体也是如此。

七、也许,或有以慈悲的理由,不忍将问题人物驱离,可是,悲智圆满的佛陀,并不是这样展现的。佛陀的理由是:“令无污其他真好比丘之故”、“莫令污染诸梵行者”,意思是说,不要让团体其它成员受到污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团体中的一位问题人物,若对其他多数成员造成困扰,那么,对一位问题人物的慈悲接纳,正是对其他多数善良成员的残忍,结果,整体来说,慈悲的美意还是要落空的。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