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含经故事选 (39)
 庄春江编著    038
佛法的修根  有一次,婆罗奢那婆罗门的一位学生,名叫郁多罗的少年,来拜访佛陀,佛陀问他说:  “郁多罗!你的老师婆罗奢那婆罗门,教你们如何修根了吗?”     “教了,尊者瞿昙!”     “怎么教呢?”     “尊者瞿昙!婆罗奢那老师说,不要去看、不要去听,就是修根。”     “郁多罗!照这样说,盲眼人是修根修得最圆满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盲人,才能完全做到不去看。”
    这时,在佛陀后面执扇搧佛的尊者阿难,不禁接着问:     “郁多罗!照婆罗奢那的说法,耳聋的人也是修根修得最圆满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耳聋的人,才能完全做到不去听。”
    郁多罗少年被这样一反问,竟愣在那儿,沮丧得无言以对。     这时,佛陀为了打开僵住了的场面,对尊者阿难说:     “阿难!婆罗奢那婆罗门的教法,与贤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式不同。”     把握了这个佛陀引导问法的机会,尊者阿难赶紧问:     “世尊!但愿为比丘们教说贤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法,让比丘们依您的教导修学。”     于是,佛陀说:     “阿难!仔细听!仔细思惟!我来为你们说。     当比丘眼睛看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对合意的想提起厌拒就能保持厌拒;对不合意的想提起不厌拒就能保持不厌拒;对无所谓合意不合意的想提起厌拒就能保持厌拒;想保持不厌拒就能保持不厌拒;想避免厌拒与不厌拒就能保持平静、专注、正知。阿难!这就是解脱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法。”
   “世尊!那怎样是贤圣者法律中,贤圣者的修根方法呢?”尊者阿难继续问。     “当比丘眼睛看见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生起了合意的,或不合意的,或无所谓合意不合意的感受,深知那都是因缘所成的有为法,而即予以舍离,就如眨眼、弹指、唾沫……那样地容易、迅速。这就是解脱圣者法律中,贤圣者的修根方法了。”
    “世尊!怎样是贤圣者法律中,修学者的修根方法呢?”尊者阿难再问。     “比丘眼睛看见了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当生起了合意、或不合意,或合意不合意兼有的念头时,能对这种念头的生起,感到惭愧、羞耻与厌恶,这就是解脱圣者法律中,修学者的修根方法。”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二八二经》、《中部第一五二根修习经》。  二、根,就是“根门”,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引发各种身心活动的“门户”、“入口处”,故称为“根门”,也称为“入处”。
    三、固然不去看、不去听,有时也能得到贪、瞋、痴烦恼的短暂解决,但因为没有从烦恼的真正原因(“集”)──贪爱下手,只能算是一种不究竟的暂时对治运用了。  四、佛陀鼓励我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不去看、不去听类似逃避的方法,不会是佛陀所赞叹的。佛陀也鼓励我们要针对问题,正确地从真正原因(“集”)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四圣谛”的方法,所以,自然不会主张将自己弄瞎、变聋了。
    五、对一般常人来说,合意、不合意、无所谓之后,接着展现出的,就是贪、瞋、痴等烦恼了。所谓:“顺我则贪,逆我则瞋”,再加上心不在焉,或者不明究理地爆发冲动的痴,都与生死流转的“我执”密切关连着。所以,从“合不合意与无所谓”的感受或心念,便是我们修学的努力用心处了。
    六、经文中,关于佛陀对修根的教说部分,南北传有不少的差异,个人以为《杂阿含第二八二经》的次第较为合理,但“无上修根”的内容,《中部第一五二根修习经》显得较为合理,故事内容就依此取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