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含经故事选
              (84)  庄春江编著  082 质多罗居士的不必相信佛陀所说  有一次,耆那教教主尼干若提子率领着他的沙门团,来到质多罗居士的家乡磨叉指陀山地区游化。尼干子知道质多罗居士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富绅,就打算要吸收他成为自己的门徒。  质多罗居士知道了尼干子的意图,就主动去见他。  大家见了面,问讯寒暄后,尼干子问质多罗居士说:  “居士!对于沙门瞿昙所说:‘有无寻无伺的禅定,有寻与伺的止息。’你相信吗?”  “大德!对这件事来说,我不必相信世尊所说。”  尼干子知道质多罗居士是在家佛弟子,听他这么回答,以为质多罗居士已经不再信服佛陀了,觉得是吸收这位地方富绅为弟子的机会来了,不禁以十分激赏的口气,傲然的神情,对着他在座的弟子们说:  “看!眼前这位质多罗居士,是多么的正直!多么的诚实!多么的开明不呆板保守啊!  居士!有人以为,如果能够止息寻、伺,就能以网子捕捉住吹过的风;以拳头阻断恒河水流,而我呢,则是在行、住、坐、卧中,能常常保持着智慧之见。”  “大德!您认为‘信仰’应该在前面呢?还是‘智慧’?‘信仰’与‘智慧’哪一个较为殊胜?”质多罗居士开始反问尼干子。
              “居士!应先有‘信仰’,然后才能生出‘智慧’,但若两者相比,‘智慧’应该较为殊胜。”  “我说,大德!只要我愿意,我随时可以离感官的欲乐,离所有的不善法,进入有寻有伺,感受因‘离’而来的踊动之喜与温馨之乐,而安住于初禅;也可以进一步将寻伺平息下来,内心转而沉静与专注,并由这样专注的定力,引生踊动之喜与温馨之乐,无寻无伺而安住于第二禅;也可以再进一步止息喜而进入第三禅,安住于第三禅;也可以更进一步舍乐与苦进入第四禅,安住于第四禅。大德!我已经有这样的能力,哪还需要去‘相信’任何一位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无寻无伺的禅定;寻与伺的止息’呢?”质多罗居士终于更明确地说出他真正的意思了。  这时,尼干子才知道自己没弄清楚人家的意思,有被耍了的感觉,不禁生气地说:  “大家看看!这位质多罗居士,是多么不正直啊!多么不诚实!多么的虚伪啊!”  “大德!你刚刚不才赞美我正直与诚实的吗,怎么才一转眼,就又反过来说我不正直、不诚实呢?如果刚才说的是对的,现在说的就是错的,反之亦然。刚才你还说:你在行、住、坐、卧中,常常保持智慧之见的,怎么连这一点小事都弄不清楚?那就更不要提能知道,或者能做到那些超越常人能力的事了。  大德!如果我提一个问题问你,你有能力给予肯定的解说与回答吗?不只一个问题,甚至要对十个问题,都能一一给予肯定的解说与回答,你能吗?如果不能,又怎能想来这里引诱我当你的门徒呢?”  尼干子听了,无颜以对,赶紧收拾行囊,率徒众离开了。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五七四经》、《相应部第四一相应第八经》。  二、“无寻无伺的禅定”,就是指第二禅的境界。“寻、伺”,为玄奘法师的译法,早先鸠摩罗什大德译为“觉、观”,大体来说,“寻”是较大范围的心念注意区,“伺”是注意区内的专注核心(检查)点。  三、《杂阿含第五七四经》中,只提到质多罗居士能入第二禅,而《相应部第四一相应第八经》中,还说到质多罗居士也能入第三、四禅,但故事的核心是第二禅,质多罗居士已经亲证“无寻无伺”的第二禅定境界,是确定的。既然已经亲证了第二禅,所以,对第二禅“无寻无伺”的现象,就已经不再是“信、不信”层次的问题了,因此质多罗居士回答说,他“不必”“信”,《杂阿含第五七四经》原经文为“我不以信故来也”,虽然转了一个弯,但意思还是清楚的,只是尼干子一心想拉拢质多罗居士,已经预设了立场(也是一种“我执”),受自己期望的干扰,不能以无我的开放心胸聆听,自然听不出弦外之音,而无法会意了。  四、故事的结尾,《相应部第四一相应第八经》说是质多罗居士起身离开,而不是尼干子。个人以为,论败者离开的合理性较高,故采《杂阿含第五七四经》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