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外公的心肠很善,常常帮助穷人。但他原则性很强,且为人正直,敢打抱不平。这大概就是早年他被人们推举为乐山同志会会长、遭到清政府追捕的原因。当时外公怕累及家人,就连夜带着一家大小跑到了乡下,躲了一年多,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们才重新回到乐山城里。
因为外公的学问和善良,在佛教界亦很有威望。他经常仗义执言,帮助出家人说话。和尚们都很敬重他。虽然他只是一位居士,但在推举佛教会会长时,却一致推举了他。外公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一生尽其努力为他们做事,帮他们说话。因为劳累过度,外公在65岁那年就去世了。
隆莲喜欢住在外公家,因为外公家的房子宽,整条巷都是他们的。外公这一辈,本来是兄弟三人,年青时三人都考上了秀才,给外公的父亲很是争了面子。三个儿子成家后,本来都住在这条巷子里。可是大伯和三叔都先后病故了。大伯只留下一个儿子,抱养给了他们。三叔则一个后人也没有留下。于是整条巷子只剩外公一家人了。
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特别看重儿子吧。
亲生儿子去世后,外公外婆就把大伯留下的侄儿抱养过来,总希望能为易家留下一条根。
但不知为何,外公外婆仍没能留下这条根。抱养的这个儿子在成年后也不幸病故了。这件事给了外婆致命的打击。当时家人简直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她,一直瞒了很久,对她说的是儿子到国外留学去了。可最后终于没能瞒住。
当外婆得知这一噩耗后,双眼彻底失明了。
一辈子虔诚供佛信佛的外婆,唯一的愿望就是想保佑家人平安,想为易家留下香火。可一直到去世,她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这事给幼小的隆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此吧,在以后走向佛门的道路上,隆莲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目的和信念。她信佛不是像一般的佛教徒那样,是为了来世的幸福和现实的利益。她是把佛学作为一门学问来对待的,她期望自己能把深奥的佛学彻底搞个明白。
当她开始学着外婆的样子念经奉佛时,大人们逗她说,你小小年纪为什么也这么做呀?幼小的隆莲非常严肃地回答说:外婆是天下第一好人,我在学好人。
“一别六年惊面容”
尽管隆莲从小就生活在外公家,与两位老人很亲,也很适应那个香火缭绕的氛围,但有时候她也会向母亲提出疑问:我的爹爹呢?
母亲常常用“出远门”之类的话来搪塞她。
等她再大一些,便知道是父亲和母亲吵了架,母亲一时赌气带她回了娘家。
说起来吵架的原因很简单。
隆莲的父亲大学毕业做了省督学。他是个非常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知识分子,一年四季差不多都在外面跑,到各个学校去巡视检查。无论是城里的小学还是山村的小学,他一个也不拉下。去那些山村小学巡视时,路非常难走。他的前任就是在一条山路上不幸摔死的。但他仍然坚持下去。而且为了给家里省点钱,他不要轿夫,也不要挑夫,总是自己一个人跋山涉水,一直到年底,才回到乐山来写巡视报告。
隆莲出生后不久,他又走了。隆莲的母亲一个人在家,又要带孩子又要操持一家人的家务,实在是辛苦。加上在婆家做媳妇总不如在娘家做女儿那么舒坦,于是她就找了个理由,背着孩子回娘家去了。娘家有母亲,还有两个姊妹,都可以帮她一起照看孩子,日子要好过得多。她在娘家一住下就不想走了。
若是现在,妻子带刚出生的孩子回娘家养,做丈夫的可能会感谢岳父岳母的帮忙。但那时候可不同,那时候的男人不愿意妻子孩子回娘家住。男权思想辐射到方方面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