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宝,即“佛、法、僧”,为佛教徒皈依的对象。佛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及十方三世诸佛;法是佛教的教义,指三藏十二部经典和历代高僧的著作;僧是佛教的教团,指出家的僧尼。三者缺一不可。受过三皈依的人,就像学生注册之后有了学籍一样,方能被称为佛教徒。
隆莲以书为证,决心彻底了断世俗,投身佛门。
当时她三十二岁。
作者:隆莲法师,您是一九三七年皈依佛教的。为什么又在四年之后出家了呢?做个居士,不是也一样可以潜心学佛吗?
隆莲:年轻人,你可真不了解那个时代哟!说得简单一点,我是给日本人的飞机天天轰炸逼得出家的!
作者:怎么讲?
隆莲:那时候我想留在成都听经。但日本飞机天天轰炸,家里就要让我回去,不准我留在成都。
作者:那你不能回到乐山后自己看经书自学吗?就像你学其他学问那样?
隆莲:学佛可不同。自己看经书和听大法师讲经说法是有很大差别的。那时候成都来了许多著名的大法师,他们有的是进藏学习多年取得了成果的,有的就是从西藏出来的。我觉得机会太难得了。
作者:如果您不出家,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或者数学家或者别的什么专家。您后悔吗?
隆莲:后悔?一点儿不后悔。这是我从小的愿望,我就是想做个学佛的专家。佛学的苦空观念以及众生平等、慈悲救世、止恶扬善等教义在我的心中产生了共鸣。我愿意一辈子研究它,弘扬它。
第五章 出家为尼
任何一个信仰宗教的人,似乎都缘于这么几种情况:恐惧死亡追求永生,但人间没有永生,于是便在宗教里寻求永生;反对丑恶追求完美,但人间没有绝对完美,便在宗教里寻求完美;逃避痛苦追求幸福,但人间没有永恒的幸福,便在宗教里追求幸福。
而中国佛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世俗化的宗教。许多佛教徒信仰佛教却并不具有宗教精神,他们关心的是来世的幸福和现实的利益。烧香拜佛也好,集资造像也好,举行斋会也好,都是为了求财、求子、求去病免灾,希望菩萨保佑自己拔除现世的痛苦,或积累功德,获取来世的幸福。总之都有较强的功利目的。
这样就给了人们一种感觉,好像出家人必是怀有某种目的的,不是为了追求什么,就是为了逃避什么。不可能仅仅是由于信仰。如果没有世俗目的,反而觉得无法理解了。
但隆莲当时出家,的确就是缘于对佛教本身的喜欢,而非世俗的目的。从小所受的影响,长大之后的进一步研习,都使她对佛教越来越着迷。博大精深的佛文化深深地吸引着她,令她愿意为此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这就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亦是难得之处。
其实不仅仅是隆莲,许多大法师都是如此。中国佛教历来都存在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别。前者就是那些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和高僧阶层。他们虽然奉佛,注重的却是对教义的探讨和发展,以佛教智慧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对神灵崇拜并不感兴趣;后者正好相反,他们不懂教理,没什么文化,只是凭着自身对佛的崇拜和需要而烧香供佛。前者是少数,后者是大多数。因此佛教在大多数人的影响下世俗化。
隆莲自然是属于少数者之一。简单地说,她信仰佛教,只为一个“学”字。她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现实利益或逃避什么现实痛苦而走进佛门的。当然,我们不排除她也想在佛教中寻求理想的世界,寻求美好和幸福,但更主要的,她是想研究佛教,弘法利生。
她的这一信仰从走进佛门那天起,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丝毫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