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语】
沿门托钵
“比丘”意译为“乞士”,“比丘尼”意译为“乞女”,表明他们是靠乞食为生的。同时,“乞食”还是释迦牟尼所提倡的一种修行方法。
佛教认为,“乞食”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破一切憍慢”——破除一切骄傲、轻慢之心;其二、简便省事,有利于出家信徒集中精力修行;其三,给在家信徒提供行布施、积功德的机会。后来成为僧人标志物之一的锡杖,又译作“声杖”或“鸣杖”,就是为便于乞食而制作的。《毗奈耶杂事》里面记载:当年,比丘上门乞食时,用拳头敲门,常引起主人不满,责怪比丘打坏了门扇。释迦牟尼说:“不应打门,可作锡杖。”这种“杖头安环”,“摇动作声”的锡杖,不仅可以代替敲门,还可以防牛犬伤害。
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僧团的组织是比较松散的,僧人们按地区组成一个个小团体进行活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天,都要集会“自恣”,又译作“随意”——请别的僧人随顺自己的意愿,尽情揭发自己的过失;自己也随顺别的僧人的意愿,尽情揭发别的僧人的过失。“自恣”的目的是检查僧人们是否有违反戒律的言行,以维护僧团的纪律。集会的日子叫“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除了集会的日子,平时主要是个人托钵修行。
“钵”又译作“钵和罗”、“波多罗”等,意译为“盂”,梵汉并举可以译作“钵盂”,是僧人盛放食物的容器,也叫做“应器”或“应量器”,扁圆形,平底,沿口略向内收(可防止汤水泼洒)。
钵多是铁制或陶制的,使用时用厚纸折叠的“钵单”为垫藉物。《象器笺》里面说,“钵单”是用柿汁粘合厚纸制成的,先横三折再竖三折,状如“乙”字。《日用轨范》里面说,僧人乞食时,“先展钵单”,然后“仰左手取钵安单上”,这就叫做“托钵”。
对于印度佛教来说,“托钵”是“乞食”的同义语。佛教传入汉地以后,“托钵”不仅指僧人乞食,也泛指其他人的乞讨或求助行为。“沿门托钵”,就是用来比喻挨家挨户地乞讨或求助的一条成语。
至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僧人们仍沿用乞食的传统。在汉地,僧人乞食却不多见,尤其在唐代的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以后,僧人劳作自养,更摆脱了乞食这一生存手段。
(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