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语】
无事不登三宝殿
古代印度的各教派出家人,一般都在人迹罕至的树林里面修行,原始佛教的比丘们也不例外。因此,最早的佛教僧园,叫做“阿兰若”,又译作“阿练若”、“阿兰若迦”等,意译为“丛林”、“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无诤处”、“空家”等,指远离村落的树林中寂静的空地。《大智度论》里面说:“僧聚处得名丛林。”有了“竹林精舍”和“祇园精舍”以后,一部分僧人开始迁入屋舍,佛教僧园才有了“伽蓝”之称,意思是“僧众所居住的园林”,梵汉并举可以译作“僧园”或“僧院”,就是后来汉地人所说的佛教寺院。
供养佛像的佛殿,是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由于佛、法、僧“三宝”是构成佛教的三个要素,所以“三宝殿”成为佛殿的代称。
印度佛教的寺院,以佛塔为中心,围绕佛塔建造佛殿和僧房。汉地早期佛寺的平面布局,仿照印度佛教的样式,结合汉地沿中轴线布置主要建筑的传统,佛塔与佛殿并重,在佛塔后面建造佛殿。隋唐时代,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布局形式,设置中轴线,以佛殿为佛寺的主体建筑,形成了院落式的格局,佛塔常建造在佛寺旁边,另成“塔院”。
在汉地佛教信徒的心目中,“三宝殿”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不能随意出出入入。成语“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不看僧面看佛面
在佛、法、僧“三宝”之中,“佛宝”居于为首的位置,因此又有“大宝”之称,最初指创立了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后来泛指三世十方的一切佛。“僧”,又译作“僧加”、“僧企那”等,意译为“众”、“合”、“和合众”、“法众”等,梵汉并举可以译作“和合僧”,是“众多比丘和合一处”的意思,最初指释迦牟尼所建立的佛教僧团,后来泛指一切信奉和弘传佛教教法的僧众。
由于“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