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典故与成语】(18)
 

【佛经典故】

那伽

梵文Naga音译。意译龙、象、无罪、不来。龙是一种据称能变化、有大力的畜类,“天龙八部”之一。佛典中以那伽、摩诃那伽喻阿罗汉、佛,谓其无罪、不生、有大力。《大智度论》卷三云:“摩诃那伽,名阿罗汉。”《大日经疏》卷五云:“摩诃那伽,是如来别号,以况不思议无方大用也。”

师子乳

狮乳,喻菩提心能坏灭烦恼。《华严经》卷七八云:“譬如有人以牛羊等种种诸乳,假使积聚盈于大海,以师子乳一滴投中,悉皆变坏,直过无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如来师子菩提心乳,著无量劫业烦恼乳大海中,悉令坏灭,直过无碍。
                        (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

◇◇◇◇◇◇◇◇◇◇◇◇◇◇◇◇◇◇◇◇◇◇◇◇◇◇◇◇◇◇◇◇◇◇◇◇◇◇◇◇◇◇

【佛教成语】

邪魔外道 ①

“邪魔”,指扰乱佛法的邪恶的魔罗。

“外道”,原来是婆罗门教用语,指婆罗门以外的教派。原始佛教借用了这个名词,最初指的是当时沙门系统中的“阿耆伏迦教”,原始佛教认为这个教派“心行理外”,所以称之为“外道”。后来,原始佛教用这个名词泛指一切“不受佛法,别行邪法”的教派。

作为沙门系统中的一个教派,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与沙门系统中的其他教派,诸如“顺世论”派、“耆那教”等等,既有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婆罗门至上”的共同之处,又存在很多对社会、人生认识方面的分歧。“顺世论”派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4种元素构成,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客观存在。他们否认灵魂的存在,因此也否认解脱,否认因果报应。“顺世论”派被认为是古印度最早的唯物主义学派,同以唯心主义为思想基础的佛教是大不相同的。“耆那”,意译为“胜利者”或“完成了修行的人”,是“耆那教”创立者筏驮摩那的称号。“耆那教”虽然承认灵魂的存在,主张通过“五戒”、“苦行”等修行方法求得解脱,但同时又肯定物质世界的存在,与佛教也有很多不同。
                          (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
【古代成语】
朝三暮四

春秋时代,有个人喜欢猴子,还在家里养了一大群。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说:“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橡子,晚上给你们四个橡子,好不好?”猴子们一听都露出气愤的样子。他马上改口说:“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个橡子,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子,这下行了吗?”猴子们想,早上的橡子从三个增加到四个,都高兴的叫起好来。

【释义】原指善于使用手段捉弄欺骗别人,后来用来比喻反复无常。

【例句】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朝三暮四
                   
(摘自《新编成语故事》徐苑林编)

◇◇◇◇◇◇◇◇◇◇◇◇◇◇◇◇◇◇◇◇◇◇◇◇◇◇◇◇◇◇◇◇◇◇◇◇◇◇◇◇◇◇
【古代成语】
叱石成羊

传说从前有姓黄的兄弟两个,哥哥叫黄初起,弟弟叫黄初平。黄初平十四岁那年,有一天在山上放羊,遇见一位道士。道士要收他作门徒,把他领到金华山的一个石屋里,传授给他一些神奇的本事。一晃就过了四十多年。

弟弟四十多年不回家,哥哥黄初起出来四处寻找。找了很多的地方,走了许多路,他才在山上找到弟弟。他问弟弟说:“你放的羊哪里去啦?”弟弟用手一指:“在东面山上呢!”黄初起赶忙去东山找羊。可是他走到那里一看,一只羊也没有,只见一片白石头。他又气又急,心里埋怨弟弟太粗心,把羊放丢了。弟弟黄初平又跟哥哥来到东山,他朝那片白石头吆喝一声:“羊起来!”白石头眨眼间变成几万只绵羊。

后来人们就用“叱石成羊”,比喻神奇。

“叱”,读chì,呼喊的意思。 (摘自《成语故事园》谢永光编)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