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典故与成语】(82)
 

【佛经典故】

痴狗

出《大般若经》卷十五。谓如痴狗不去大家富户求食,而从雇工作务者索食,喻弃大乘般若深义而行小乘法,为菩萨魔事。(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

◇◇◇◇◇◇◇◇◇◇◇◇◇◇◇◇◇◇◇◇◇◇◇◇◇◇◇◇◇◇◇◇◇◇◇◇◇◇◇◇◇◇

佛教成语】

执迷不悟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根本分派”。继“根本分派”以后,佛教内部分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对于“宇宙万有的实有与假有”、“佛陀的神性与人性”、“比丘的修行与解脱”、“众生的灵魂与轮回”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产生了广泛的分歧,导致了佛教的进一步分裂。北传佛教典籍里面说: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世纪,“上座部”又先后发生了七次分裂,形成了十个派别;“大众部”也先后发生了四次分裂,形成了八个派别。

这18个派别,连同原有的“上座部”(后改称“雪山部”)和“大众部”,一共有20个派别。

佛教史上把“上座部”的七次分裂和“大众部”的四次分裂叫做“枝末分派”。经过“根本分派”与“枝末分派”所形成的佛教各部派,虽然存在很多分歧,但是在哲学观点上都主张“我空法有”(“我”指内在的主体,“法”指外在的客体),在修持方法上都主张通过“三学”(指“戒学”、“定学”、“慧学”)来转“迷”为“悟”,实现“涅槃”。

“迷”,本是我们传统词汇之一,与“惑”字同义。佛教传入汉地以后,“迷”与“惑”的用法有了分工──被外物所诱叫做“惑”,积惑不返叫做“迷”。二者有程度上的区别,也就是说,“惑”达到了一定程度才称之为“迷”。

“悟”,也是我国传统词汇之一,与“觉”字同义。“觉悟”,表示觉察了过失、错误;佛教传入汉地以后,“觉悟”一词特指了解了真理。

佛教各部派都主张:要转“迷”为“悟”,就必须持守戒律、修习禅定,获得佛教智慧;否则,就不能由“迷海”登上“觉岸”。这种不能转“迷”为“悟”的情况,就叫做“执迷不悟”。

作为一条成语,“执迷不悟”用来形容:不认识错误或不承认错误,坚持错误。

(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

黄粱一梦

(编 浦增元 绘 吴大成)

(6)他梦见自己娶了世家大族崔氏的一个漂亮女儿作妻子,生活非常富裕舒适。第二年,他中了进士,官衔一个接着一个,地位一天高似一天。
(7)后来,他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率兵打退了边境少数民族首领的侵扰,开拓了大片疆土,为朝廷立下了功劳。回朝后继续升官,做了十年宰相。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