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尽孝
在中印度的北方,有一个波罗奈国,过去在这个国家有个非常聪明的国王,他既仁慈又贤德,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理。
有一天王后生了一个太子,这太子的出生使所有的人民都高呼万岁,为太子的降生而庆贺。太子妙相端严,天性柔和,一点瞋恚都没有,所以国王给他命名为忍辱。
太子渐渐地长大了,他长得非常潇洒、聪明,心地也很善良,喜爱布施。可是在朝内有六个大臣对太子起了不满之心,他们憎恶太子,他们想要灭掉王室,所以也想陷害太子。
有一天,国王生病了,生命非常危险,太子便去告诉那六位大臣:“我父王的龙体欠安,现在我应当怎么办?”
“我们曾经向诸小国,求觅药材,但总不能得到。”六位大臣齐声回答。
“什么样的药材,这样不容易得到?”
“国王的病要吃那种没有瞋恚的人的眼睛,以及他的骨髓,方能痊愈,可是到现在已经寻遍了各方,仍没有找到这样的人。”
“我从来就没有瞋恨的心,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呢?”太子问道。
“虽然你是没有瞋恨心的人,可是这件事是很难做到的。”众人对太子说。
“只要我父王的病能痊愈,我就是舍弃一百个一千个的身体也不以为难,何况现在我只牺牲这污秽的身体?”
“那么随太子的意思吧!”
太子进入宫中,向他的母亲作礼而后说道:“现在我的身体要给父王作医病的药,请慈悲的母亲,不要忧愁,为了救父王,请母亲不要恋念我。”
皇后听太子的话后,心中痛苦万分,太子又说:“我父王的生命在危,不得让我久停了。”太子说后,便与众人告别,奸臣随即命人把太子的双眼挖下来,又将他的骨头捶出髓,然后和药给国王吃。
国王的病好了,他能上朝视事,在朝廷上问诸大臣说:“你们是用什么妙药,医好了我的病?”
大臣回答说:“那是以太子的眼珠所作的药料,除此实在没有办法救王的病患。”
国王听后吓得面色都白了,追问太子现在何地?
大臣们报告说:“太子的身体因伤得很厉害,已经命终了。”
国王得到太子的死讯,痛心万分,但又无可奈何。后来国王命人把忍辱太子举行火化,所有的骨灰,用七种珍宝建立七层宝塔永远供养。
忍辱太子就是佛陀的前生,佛陀出现于世间,到处都有人为他建塔纪念、供养,这都是从佛陀因中修行而得来的。
(摘自《佛经故事》 慈庄 慈容 慈嘉 慈惠 慈莲 慈宜 编著)
两兄弟
且说迦叶佛出世时代(释迦文佛的前一代佛),有兄弟两人。他们一齐出家求道,但是,其中一人守戒诵经,专心打坐,另一人却在找寻布施的人,自己造了许多福业。
当释迦文佛出世时,他们之中的一个人,出生到长者家里;另一个人却出生做一只大白象,颇有力气,有本事克服贼子。且说那位出生长者家庭的人,起初出家学道,后来,学会六种神通,证得阿罗汉果了。不料,他的福薄,纵使经常去行乞,也很难乞得食物。一天,他手上托钵进城,到处求乞,始终乞不到食物。之后,他走到一只白象的小屋里,目睹国王提供这头白象许多东西,应有尽有,让它心满意足,他忍不住告诉这头白象说:“我和你都同样有犯罪的错误。”
这头白象听了,马上起了良心上的责备,连着三天不吃东西。看守这头白象的汉子心里很害怕,立刻找寻门路,向那个人打听,碰面后询问对方:“你到底念了什么咒语,竟让国王那只白象生病,几天都不想吃东西了?”
对方答说:“老实告诉你,这头白象是我上辈子的弟弟。我们同时在迦叶佛时代去出家学道。我个人专心守戒诵经,认真打坐,但却不曾做过布施。而我弟弟只去找寻那些能够广行布施的人,多行布施,但他却不曾守戒,也没有钻研学问。由于他上辈子不曾守戒、诵经和打坐,这辈子才会出生做一头象。在饮食方面充分享受,应有尽有,心满意足。相反地,因为我上辈子不曾大力布施,由于我只知学道,不曾有过布施,现在虽然能够得道,无如到处行乞时,仍旧一无所得。
(故事出自《大智度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