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23)           
 

风调雨顺

佛教传说须弥山有四天王,各护一方天下(俗称四大金刚)。他们手中各持一法宝,分掌风、调、雨、顺之权。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职雨;西方广目天王手中绕缠一龙,职顺。此图案即以四法宝组成一组吉祥物,象征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摘自《佛学通讯》2007年第1期)

浅谈佛教和平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从佛教缘起理论看,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

佛教的缘起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之一。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于甚深的禅定中大开慧解,觉悟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就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互为因果的联系,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必然与某些事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在《中观论》中也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则更说明了世间万事万物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这就是佛陀所揭示的“缘起无我,自他不二”的缘起因果法则。可知,任何事物的有与无、生与灭,都是平等相待、互为依存、相辅相成而不可分离的。以此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就可以发现世界和平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家庭、民族、社会、国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广东佛教》2005.2 宏满著)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一节 佛陀的政治思想 ⑦

《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所描述的国王是佛陀理想的转轮圣王,对内仁民爱物,对外以德服人。例如,对那些入侵的敌军,“当令和解,灭此斗争”,“不应与战,当与其物,求无斗争”,“以方便,现大勇健难敌之相,令彼逆主生惊畏心,以灭斗争”。这就是经文中所说的“亲友”、“与物”、“惊怖”三种消除两国战争的方法,包括了现今常说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演习等和平手法的运用。如果用这三种方法依然不能令敌人知难而退,那么就必须抱着三种心情来参加战争:

1、“此反逆主,无慈悲心,自杀众生,余人杀者亦不遮护,我今不令如此相杀。”这就是说,战争是为了阻止敌人的穷兵黩武,以获得永久的和平。

2、“当以方便降伏逆主,士马兵众不与斗战。”这是透过巧妙的手法,例如政治、经济、外交等交涉,尽快结束战争。

3、“当以方便活系缚取,不作杀害。”尽量以优待俘虏的方式打败敌人,而不杀害他们。(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和谐世界,从心做起 ③
二、以报恩理念和谐人与社会

生活在缘起的世界里,社会就是人成长的温软土地:我们应该如此静想,钵里的米饭浸润着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案头的白纸折射着工人们的劳碌身影;出门旅行是在享受着别人的劳动;读一本好书也是在汲取作者的智慧……

是啊,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别人的劳动,没有他人的劳动,我们的生命将不存在。

生命,是相互地依存,谁也不能远离了他人而单独存活。

所以,人就应该报恩,报答父母养育的恩德;报答师长教育的恩德;报答滋润我们生命的众生恩德。摘自《法音》2006年第3期 明生法师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