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39)           
 

从药师如来的本愿探讨理想社会的建设 ⑿

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是断一切恶行,无恶不断;二摄善法戒,是修一切善行,无善不修;三是饶益一切有情戒,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净土社会中公民的三大行为准则。三聚净戒是法律,也是道德。是道德与法律高度融合的表现。

今天的社会虽然是高度的法制社会,但触犯法律,违法乱纪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而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沦丧,世风不正,国际社会也都在呼吁着社会道德的重建。自古以来,宗教始终是道德建立的基石。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道德似乎更为圆满,同时也没有丝毫的负面作用,没有排它性。应该说今天提倡大乘佛教的道德,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济群法师著)

佛 教 与 环 保

我们以为,有了科技的武装,就可以随意地改造自然,就可以创造出一整套崭新的发展规律。当我们陶醉于舒适的生活环境时,可曾想到,安乐只是暂时的,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如果我们不能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顺应自然的法则,最终只能将人类和自然共同推向不断毁灭的恶性循环之中。

大地是无言的。人类在大地上制造了太多的不平衡,于是大地以沙尘暴、洪水、温室效应来表示抗议。这样,我们人类似乎觉察到了大地的愤怒。我们应该反省自己对大地的行为,因为这种不平衡同时危害到人类本身的生存。

前不久美国的奥尔良受到卡崔娜飓风横扫,死了几十万人,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沼泽地过分开发。而南美洲的巴西热带雨林,由于它可以调节全球的气温及空气,对全人类的生存关系重大,尽管有联合国出钱补助,希望他们不要砍伐,要好好保护,事实上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也在慢慢消失中。

此外如毫无节制的滥捕滥杀、严重破坏生态,尤其滥垦滥伐,造成土石流、水库及河川淤积泥沙;滥采沙石,造成桥断路危;滥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任意燃烧有毒废料,以及废弃物、工业废水、核废料等处理不当,造成空气、水质、大地的污染,乃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洞、沙尘暴等大自然的异常反应,都会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摘自《世界佛教论坛网站》 智文法师)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二节

佛陀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 ⒀

佛陀从父子、师生、夫妇、亲友、主仆、宗教师与信徒六个方面纠正善生长者错误的宗教崇拜,以开示出自己的伦理和主张。在经济道理方面,佛陀在《善生经》里也告诉世人要“食知止足,修业勿怠,当先储积”,这便是要人们节俭、勤劳、储蓄,也就是理财持家之道。(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中的生态智慧 ③

佛教戒律中规定,不可“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梵网戒》),比丘不得“踏杀生草,断众生命”(《四分律》),并反复强调对自然财富的珍惜和合理利用。甚至在合理合法的饮食之时,也要“食存五观”,要观想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洗炊煮,所费功夫甚多,而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要“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要反省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受得起施主的供养。要对于饮食滋味不贪美味,不憎粗砺。要把饮食看成是治疗“饥渴疾病”的良药,为修成道业而受用饮食。所以,佛教对待无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是自律和珍惜。

佛教生态智慧的出发点是慈悲的精神。当我们用慈悲的眼与心去对待一切众生的时候,时刻不忘众生成就了我们,我们就能与其他生物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摘自《佛学研究网》)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