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43)           
 

朝向永恒的和平 ③

讨厌其他人的成就的态度是嫉妒。

1.不能忍受把自己的财富、住所、亲戚、声望、知识等和别人分享是小气和吝啬,是悭吝的一种态度。

2.不能忍受别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富裕、有声望、有知识等是对别人的成就怀恨,是悭吝的一种态度。

3.不能忍受自己的、自己家庭的、自己的公司的、自己的民族的、自己的国家的、自己这一群国家的财富、声望、知识等受到别人、受到别的家庭、受到别的公司、受到别的民族、受到别的国家、受到别群国家批评、威胁、攻击或毁坏是骄慢,是悭吝的一种态度。

导致这两种态度产生的根源是爱自己但不爱别人。一般上,人们爱自己,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公司,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国家,以及爱自己那群国家。一般上,人们不爱别人,不爱别人的家庭,不爱别人的公司,不爱其他民族,不爱其他国家,以及不爱别群国家。这种贪爱自己的东西,瞋恨别人的东西态度是嫉妒和悭吝的根源。如果断除了这两种原因,也就断除了嫉妒和悭吝。(摘自《觉悟之路网站》缅甸帕奥禅师)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②

所谓“柔性管理”,世间上刚硬的东西不一定坚固有力,有时柔软的东西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例如,滴水可以穿石、温火可以融冰;乃至人体上坚硬的牙齿易断,但柔软的舌头不死不烂。可见“刚”虽然不是绝对的不好,为人“刚直”有时也有其必要,但刚而锐的东西容易斫伤,所以佛教讲“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柔性反而能够持久。佛教指导人坐禅,目的就是要培养柔软心,心地柔软的人才容易跟人融和相处,心性慈悲柔和的人,往往能制服顽强于无形。例如,仙崖禅师则以“不说破”的方式,化导顽皮的沙弥遵守寺规;乃至中国的老禅师放下身段“老作小”,因此让整个寺院和合无诤,他们都是真正懂得管理三昧的人。(摘自《南山梵音》2007秋星云法师)

佛陀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几则故事

(三)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释迦种同邻族克沙喇人,因使用灌田的沟渠引起争执,几乎酿成战祸。佛陀知道这件事情的危害性很大,就赶去说服他们。双方看见佛陀来到他们当中,大家都很恭敬。佛首先问他们:你们争的这条水沟,是为了土和水。土和水同人的生命相比较,那个的价值更大呢?许多将士都说两者相比,人的生命的价值更重要。佛又问:你们为什么因为灌田水沟的小事情而不惜牺牲价值重大的生命呢?大家听了佛的话,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因此,两族人民以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了争端,避免了一场战争。(摘自《新雨月刊》第41期 游有维)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三节

释迦牟尼理想的佛国净土 ②

国土的统治者名叫螺,是个转轮圣王,他“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千子具足,颜貎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彼当竖之。既树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涂香、散华、屋舍、床褥、氍 、蜿蜒、给使、明灯。彼施此以,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用,知真如”。这样美好的世界,难怪佛陀弟子阿夷哆(又作阿逸哆)尊者自愿报名愿来世作转轮圣王——螺。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