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44)           
 

朝向永恒的和平 ④

对于嫉妒和悭吝的根源,是可以透过佛陀所教的中道完全根除、灭尽。中道是三学:

1.戒学

2.定学

3.慧学

首先人们必须培育清净戒。基本的清净戒是指戒除五事:

1.戒除任何形式的杀生。

2.戒除任何形式的偷盗。

3.戒除任何形式的邪淫。

4.戒除任何形式的妄语。

5.戒除服用任何种类的酒、烈酒或其他麻醉品。

这五戒是基本的清净戒,差不多在一切宗教的正确修行里都包含了它们。

如此培育了戒清净后,人们必须实践第二学,即定学。这是指培育心,令它专注在一个清净的目标:我们称它为止禅。人们可以培育定力达到很高的境界,我们称它为“禅那”。有好些清净的目标是人们可以采用来培育这种禅那定的。
                     (摘自《觉悟之路网站》缅甸帕奥禅师)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③

“以柔克刚”的原理不仅可以应用在人事管理上,其实现在海峡两岸虽因政治因素造成隔阂,但事实上两岸都是同文同种,有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两岸一衣带水,国土实不容分裂。因此,两岸统一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必然的趋势;未来在“一个中国”的统一大道上,应该立足在“爱”与“平等”的前提下,如胡锦涛主席说:“和平统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也就是彼此尊重、包容,透过柔性的沟通,如此才能化解僵局,才能和平统一。所以,和谐社会要讲究“管理”,但不是“强势”的管理,有时以“柔性”的攻势,更能发挥力用。(摘自《南山梵音》2007秋 星云法师)

佛陀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几则故事

(四)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对毗舍离国的梨东毗王族统治很严,梨东毗王族就联合各民族进行反抗,要求独立。阿阇世王面对这种情况,就想派兵去镇压他们,又恐怕战争失利。他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释迦牟尼佛。佛陀主张根据当时国族旧有的习惯,让梨东毗王族自己治理自己。阿阇世王采纳了佛陀的意见。 (完)
                      (摘自《新雨月刊》第41期 游有维)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三节

释迦牟尼理想的佛国净土 ③

这美好的世界仅靠螺这位转轮圣王来教化是不够的,还须一位佛陀来辅佐才行,这就是未来佛弥勒菩萨,弥勒是《阿含经》中提的唯一的菩萨,经三十劫(大约五十亿年)成佛至真等正觉。“弥勒出现时,声闻三会。初会之时,九十六亿比丘之众;第二之会九十四亿比丘众;第三之会九十二亿比丘众,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这就是有名的“龙华三会”,说弥勒成佛在一株名为“龙华”的菩提树下,并在树下说法三次,所度众生极多,这些原始圣典中的片段描写,后来都汇入了大乘经,成了描写弥勒净土中的许多经典之一。《中阿含经·说本经》对弥勒净土的描写是最原始朴实的。其后,诸大乘经则有比较详尽的刻画。例如唐译的《弥勒下生经》对弥勒净土的描写即有下列几个重点:

1、象征土地辽阔,交通发达的“大海水渐减”,“地无诸荆刺”。

2、象征工业进步,经济富足的“自然出稻香”,“诸树立衣服”,“诸有欲便利,地裂而容受”。(其他二译还有“金银、珠宝、车渠、玛瑙、珍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的描写)

3、象征医药发达的“人寿八万岁”,“无有诸疾苦”。

4、象征道德清净的“彼诸男女,皆由善业生”。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