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47)           
 

朝向永恒的和平 ⑦

这四种梵住的力量远远地驱除了自私的爱和瞋恨。任何成功培育了这些殊胜特质的人得享真正的和平。但是,他只能够在禅修定力强大的时候才得享这种和平,因为一旦定力减退,梵住也渐渐消失,自私的爱和瞋恨便可能重现:这种禅那定的真正和平只是暂时性的和平。这是为何禅修者必须也实践下一个步骤,把暂时性的和平转变成永恒的和平。

能确保把暂时性的和平转变成永恒的和平的方法是修习第三学,即慧学,也就是佛陀所教的观禅。观禅是分析心和身体,以便能够正确地了知组成有情的名色法。
                    (摘自《觉悟之路网站》缅甸帕奥禅师)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⑥

三、感动的管理

管理学中最难管理的是自己的“心”,但是管“人”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人性是自私的,人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意见,最重要的是面对不同的思想、习惯、经历、年龄、族群等,如同在这么多的差异之中,将人统摄起来,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

有些人从事管理,善于以谋略在人我之间制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容易为他人所尊重;有些人从事管理,喜欢用计策先试探别人的忠诚。但是一旦被人识破,就不能为对方所信服。所以最好的管理方式,应该是对人尊重、爱护,凡事“以身作则”,并且勇于承担及包容部属的不足或过错;能够用“感动”来代替“谋略”,用“施恩”来当作“助缘”,必然更能令人信服,更容易摄受人心。

自古以来,凡是善于管理的良臣名将,都是因为他们拥有这种体贴、承担的美德,能与属下“荣辱与共”、“生死不移”,所以感动大家同心一德,克敌制胜。
                    (摘自《南山梵音》2007秋 星云法师)

 

珍爱自然 ③

 佛陀一生几个重要时刻——出生、开悟和圆寂都发生在树林里,由于佛陀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对大自然的保护,我们发现佛教有一种新的生命态度……

传说佛陀于娑罗双树间入涅槃时,该树每边一双中的一株,因悲伤而惨然变白,另一株则尚存,所以双树也称为“四枯四荣树”或“非枯非荣树”。

除此之外,佛陀对于自然的关注,也可以明显地从他替僧伽制订的道场规矩中反映出来。佛在世时,僧伽大都是住在树林里。有一段话说明了他如何感激在悟道期间庇荫他的树木:“对于给你舒适的庇荫,或你在必要时坐卧其下的树木,千万不可以摘它的枝叶,这是一种残酷、胡乱的行为。”

僧伽不仅被禁止砍树,还被禁止吃那些仍然会成长的水果或谷物,也不可穿着以棕榈叶或嫩竹叶制成的拖鞋,以免伤害年幼的棕榈树,造成它们的死亡。

由于佛陀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对大自然的保护,我们发现佛教有一种新的生命态度,就是生命的目标不是为了消费,不是为了满足感官,而是要过着简单生活,与自然环境共存共荣,因为环境中的万事万物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朋友!也许我们并不在树下出生、觉悟、安息,但是,我们心中都有一棵绿意盎然的生命之树,由于关心、尊重这棵内在的心灵之树,相信你也会因此珍爱外在的自然。(完)(摘自《香光庄严》第49期 释自谷)

护法护国 ②

佛陀并没有用最高道德“不杀生”,也没有比较双方兵力,来劝阻战争行为,而如实说出不能被攻打成功的因素。如果摩竭国王要“横柴举入灶”,只会一败涂地,这是给想发动战争机器者一个戒惕。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平时或国难时,若能谨遵佛陀的教法,施行民主、防卫、礼教、道德等,就能确实保卫国家安全。

保卫国家是重担大任,保卫正法使正法长久流传更是艰难百千倍,于是佛陀更接着说七七四十九法来保卫正法,包括:数相聚会诵经、受教莫厌、病瘦当相瞻视、不得贪卧、慎无诤讼、当知羞惭、重持戒能忍辱、常念人命非常、莫随天下愚人心、心欲淫怒痴不得听、当有慈心于天下等等,这些道法的遵行守护,不只是护法,且更能有力的护国。 (完)(摘自《嘉义新雨》第12期 明法比丘)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